都市快报 昨天,浙江大学与阿里云在数智教育行业峰会上首度公开“智云实验室”合作成果。从这个实验室走出的“研在浙大”“学在浙大”“智云课堂”“浙大钉”等创新平台,让高校的教学、科研、校务、生活都“跑”在云上,实现全面云化、智能化。 2018年,浙江大学与阿里云共同发起成立“智云实验室”。“两年来,联合教育信息化生态的力量,首个全面数字化的‘云上大学’正在形成。”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文智表示。 在教学方面,浙江大学对400间教室完成智能改造,每天支持900门课程进行直播,已收录1.2万余门在线课程。好课“上云”,而不是“边讲边消失在空气中”,学生也可通过浙大钉随时随地自主选修全校课程。未来,这些宝贵的“知识资产”还将开放给全社会。 达摩院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应用,让在线课堂还能够支持实时准确的多语种教学字幕、同声传译,为浙大10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提供流畅的课堂体验。特别是在全球疫情尚不稳定的情况下,海外学生不仅“不停学”,还能更好地学。 此外,浙大钉快速上线80多个应用程序,目前日活超过25万人次。在钉钉上,师生可一键完成新生入学、毕业答辩和各类校务服务,并实时了解食堂的拥挤指数。“学在浙大”是最常用的程序之一,已融合教学、效果评估全过程。浙大钉还首次打通全校通讯录,师生间真正实现交流无碍,学生甚至可以直接向校长提建议。 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过去,高校通常依学科分散建设、按项目组分配服务器,限制了科研效率。浙大开创性地“众筹”校内各类分散的计算资源,并通过一条光纤,拉通阿里云的公共云算力,建立统一资源池,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运营。据介绍,目前已有147个科研项目跑在浙大的科研云上。弹性分配、随需而用、无需排期的方式让医学院Maxquant蛋白质质谱分析缩短到2分钟,文物三维重建性能提升70倍。接入阿里云公共云,也让成本大幅降低。今年疫情期间,浙大使用的云资源规模是2018年专有云建设的1.2倍,但费用只有原先的1/25。 未来,“智云实验室”还将提供更多样的科研软件,建立网上科研空间,促进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域的科研协同,为全社会的科研创新提供服务。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络信息处处长马亮在大会上表示:“近年来,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产学联动,在提升信息素养、推广智能学伴、构建智能化校园、改革评价方式、促进交叉融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峰会上,浙江大学、阿里云及11家高校和12家企业宣布成立“智云科教联盟”,推动高校数字化,加速科研创新、实现随时随地的教与学、推动终身教育的社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