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中午11点,江干区采荷街道双菱社区附近的荷香居老年食堂陆续有老年人走进走出,或坐下来享用午餐,或将饭菜打包带回家。今年86岁的吴忠老人和他的老伴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上就餐,餐厅负责人张智青看到赶紧过来打招呼,搀扶老人,安排座位。
荷香居在采荷街道小有名气,但张智青的心情却颇为复杂。“口碑是赚到了,但做到今天依旧没有扭亏为盈。”这位全省最早的5A级养老服务社会组织负责人说,对老年人而言,天天吃上热乎饭是幸福晚年生活起码的底线,但对老年食堂运营者来说,盈利也是合理的诉求。在当前的环境下,破解老年人吃饭难题,仍任重而道远。
八旬老人翘首期盼家门口的食堂
吴忠老人腿脚有些毛病,走路吃力,而爱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两个女儿都还没有退休,工作非常忙碌,住得也很远,照顾不了他们的一日三餐。
2017年12月,家门口的荷香居老年食堂开业后,老人很高兴,食堂也一度门庭若市,可没多久,老年人就很少光顾了。张智青坦言,老年食堂是“摸着石头过河”,要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如果按常规食堂的运行模式,一个盘子装一个菜,受限于场地小和资金不足,菜品单一,没过多久老人就吃腻了。而且,服务人员的意识也跟不上,对老人的需求不能面面俱到。全部靠政府的5万元补助,渐渐难以为继,荷香居老年食堂一度关门歇业。
随着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吴忠期待自己家门口的食堂能重新开业。同时,期待荷香居重装开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街道、社区的协调下,荷香居运营方重整旗鼓,进行改革,今年8月,终于在老人的期待中再一次开业,菜品和服务广受好评。
有限社会化运营让食堂迎来转机
其实,为老年食堂头疼的不只是需要在外就餐的老人,还有张智青这样的运营者,以及政府部门。
当下,空巢、高龄老人的吃饭问题突出,开在家门口的老年食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难题,但是,这些社区老年食堂经常是开了关、关了再开……相比很多经营不善的老年食堂,荷香居已算是生意红火,但仍还没有扭亏为盈。
不过,张智青对做好食堂信心满满。她认为,能做到现在这样的状况,得益于她重整旗鼓后的升级版“社会化运营”方案——食堂的服务主体依旧是老年人,但它同时向所有社区居民开放,除了有快餐,还提供点餐服务。老年人就餐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折扣,其他顾客用餐按照正价来。这个做法也得到了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
“仅向老年人开放的食堂很难盈利,用社会化运营的盈利来实现收支平衡,目前看来可以有效促进老年食堂可持续发展。”张智青说,我们还整合了公司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提供助餐服务。
现在,荷香居每天为70多户的老人送餐上门。为了提高配送效率,还配备了送餐车,既及时送达又节约了成本。
运营困境主要是资金不足
江干区目前有实体食堂24家、助餐点109个,体量很大。对于老年食堂运营难的问题,拥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江干区民政局副局长平原有着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推行老年食堂之所以困难重重,盈利难是首要原因。社区老年食堂定位特殊,定价偏低,即使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第三方运营机构也很难有利润空间。
而江干区建设老年食堂,除了养老配套用房存在局限性,老年助餐体系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多年来,即便区级民生保障政策对助餐体系建设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相关政策奖励累计达1200万元,但仅靠政府“输血”,第三方本身缺乏“造血”功能,也非长久之计。
在平原看来,老年食堂既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民生福利”,即便困难重重也必须坚持。政府要做的,就是要不遗余力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让老年食堂成为摆设,或让第三方买单亏本的部分,抑或是“价低质次”的为老人提供餐品。
江干整合多方资源亟待破题
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江干区在新建小区配套用房交付、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提前介入,为老年食堂(助餐点)建设预留最佳的环境和空间。同时,扶持多样化的老年餐饮企业运营方式。
在具体操作中,打破初期的自主经营模式,社区提供场所,引进润万家、百穗堂、夕阳红、巾帼西丽等有资质餐饮企业和社会组织运营,为老年人提供堂食和送餐服务。鼓励运营者在保障老年人就餐质量、时间和场地的基础上,“打开门”社会化运营。
平原介绍,为更好监督老年食堂的运营,设置了阶梯化的考核体系。江干区给予老年食堂的补助不再是一刀切的方式,而是1万-15万不等。不仅如此,还会根据每个老年食堂的需求给予支持。
接下来,江干区民政局希望引入更多有爱心、有实力的快餐品牌连锁企业,加入到老年助餐体系建设中,不断扩大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惠及面,让老年人吃得更好、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