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最近,年近60岁的周先生,正在为他的父母物色换一家养老院。刨去价格、环境、设施因素不谈,周先生有一个基本要求:这家机构需要具备“临终关怀”服务——这同样是他父母的诉求。 现在,越来越多老人更加豁达地谈论“死亡”。临终关怀、安宁护理、舒缓疗护,这些曾非常隐晦的专业名词也越来越多被公开提及。“高质量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体面地离去”渐渐被了解和认可。然而,这样的服务并不好找。 尽管在我国老龄化加速的当下,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安宁疗护”在内的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已成“健康中国”战略的方向,但是受限于种种因素,为数不多试点“安宁疗护”的机构目前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90多岁父母日益衰弱 一个“僵硬”一个“疼痛” 周先生的父母都已是90多岁高龄,身体患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但是二老早早就达成共识:不接受任何创伤性抢救治疗。 对于这个决定,周先生无奈中也透着一点洒脱。“我妈浑身没有不疼的地方!而我爸关节僵硬,自己穿个袜子都不行。”周先生形容,母亲是“疼痛人生”,父亲是“僵硬人生”。“他们每天吃的药比饭都要多”。 周先生说,自己的母亲还是过敏体质,一不留神就因为食物和药物过敏引发身体不适。“我妈除了没有糖尿病,感觉该有的老年病都有了,骨质疏松尤其严重,牙齿掉光,神经衰弱严重,每天睡不了几个小时。” 而他父亲的身体状况比母亲更差,意识时好时坏,生活很难自理。 “可能一个心肺复苏我妈的肋骨就会断掉,不希望她临走前再遭受太多痛苦。”周先生说:已经走过人生九十载了,该见过的都见过了,该受的苦难也经历过了,不想在临走的时候,被折腾来折腾去,只希望找个舒适的地方平静离开。 双亲的心愿是找一家 有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走完最后一程 周先生的母亲对生活质量要求很高,“精致而得体,是母亲生活的写照。”大多数保姆很难达到母亲的要求,曾两年不到换了六个。 这两年,周先生的父母住在普通养老院,眼见父母一天天衰弱。“刚住进去的时候,父母还能下楼走走,现在基本足不出户了。” 最让他烦心的是父母一起生病,每次接到养老院的电话后,周先生和爱人、儿子和儿媳齐上阵,“大张旗鼓地送到医院,看病实际上只有几分钟,开点常规药,到了这个阶段,医疗手段也于事无补了。” 周先生说,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他并不觉的辛苦,可父母不这样认为。“他们不想给儿孙添太多负担,前几年就交代我们不要进行有创的抢救,只要走得体面。”他们非常希望找一家医养结合并且具有“临终关怀”服务的养老机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周先生打听了一个多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市面上养老院很多,服务都很好,但临终关怀和医养结合的却很少。”周先生希望父母再次入住的养老机构,能给予老人必要的疗护。“真到不行的时候,止疼药啊,营养液、护理等还是要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