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颖康 摄 夜幕降临,建德市寿昌镇老街华灯初上,街边小吃店纷纷出摊。 记者 姚颖康 摄 浙江日报讯 杭州保俶路上的“小红帽”,20多平方米的店面,每天19时至早上6时都有人排队;舟山定海古城两旁,几十家礼品店夹道相迎,吸引着来往游客;各个城市大街小巷的便利店,更是连接着居民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在我们身边的小店小到不甚起眼,却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在浙江,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720多万家,占市场主体95%以上。一家家小店为“六稳六保”作出了巨大贡献——它们创造的就业岗位达2700万个。 近日,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形成人气旺、“烟火气”浓的小店集聚区1000个,达到“百城千区亿店”目标,意在促进小店经济健康繁荣发展,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小店经济发展体系。 作为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小店经济”既是中小微企业韧性的直接体现,更是中国经济巨大活力的生动注解。如今,这些小店应当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保障持续向好经营?新形势下,政府又该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记者展开调查。 从输血到造血 小店元气在恢复 63.46万户,同比增长24.79%,这是浙江省上半年新设个体户的成绩单。4月以来,新设个体户同比增速大幅回升,个体户生存发展环境逐渐好转、创业活力逐渐恢复,反弹态势已基本稳固。 数据的背后,反映了人们正纷纷将目光投向曾经不起眼的小店,胡昕就是其中一员。他在杭州河东路上开了一家饭馆,店面不算宽敞,却关系着一家老小的生计。今年靠着大众点评的推荐,这家小店着实“火”了一把。赶上用餐高峰,10多平方米的小店里,食客们需要两两拼桌。 “我原本的工作受到疫情影响,干脆决定自谋职业,就和家人商量盘下了这个店面。”胡昕说,如今客源相对稳定,算下来一天最多可以赚上千元。 胡昕的饭馆是小店的典型代表。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全国小店经济发展指南》,小店指小型店铺,通常是面向居民消费的,包括餐饮、住宿、配送等行业在内的个体工商户,员工数量在10人以下,或者年营业额不超过100万元的微型企业,或是年营业额不超过1500万元的网店。基于小店形成的促进大众就业、服务改善民生、驱动多元消费的经济形态,被称为小店经济。 在这次疫情中,大超市、人流密集场所都进行了营业限制,小店经济,反而逆势增长。 疫情给小店经济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烦恼。一直以来,小店的房租、人工费用,水、电、气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疫情更是让一些小店雪上加霜。如今,在繁荣小店经济的信号之下,小店“成长的烦恼”也接踵而来。根据蚂蚁金服线上调研,80%的小店表示面临资金缺口,大部分缺口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70%的小店认为,有资金支持的话,自己可以渡过难关。 曾经靠自有资金“小本经营”的小店首先遇到的是融资关。相关调查显示,在融资环节,小店存在“三无”“三高”问题:“三无”指无报表、无信评,无抵押;“三高”指高成本、高风险和高价格。这种特性也导致小店一度被排除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 恢复小店经济元气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要有政策上的倾斜与支持,也要有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为留住小店,浙江相继出台减免增值税、延缓缴纳所得税等税费优惠政策,并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3个月租金。 除了真金白银的“输血”,更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市场力量让小店“造血”。今年3月,杭州市宣布发放消费券,由财政投入5亿元资金撬动市场。事实证明,这些“满40减10”的消费券,受益最大的便是小店。 杭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朱铮表示,消费券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激活小店经济。消费券是政府补助企业做促销,旨在让更多的门店经营者、小微企业主加入进来。“中央层面安排的财政贴息支持,落到多如牛毛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需要一个过程。而消费券就是一场及时雨,能够让大量个体工商户相对容易获得帮扶。” “小店只需要免费报名,就能支持消费券核销。既解决了最初‘活下去’的问题,也让小商家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支付宝消费券项目负责人陈冠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