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颖康 摄 夜幕降临,建德市寿昌镇老街华灯初上,街边小吃店纷纷出摊。 记者 姚颖康 摄 浙江日报讯 杭州保俶路上的“小红帽”,20多平方米的店面,每天19时至早上6时都有人排队;舟山定海古城两旁,几十家礼品店夹道相迎,吸引着来往游客;各个城市大街小巷的便利店,更是连接着居民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在我们身边的小店小到不甚起眼,却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在浙江,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720多万家,占市场主体95%以上。一家家小店为“六稳六保”作出了巨大贡献——它们创造的就业岗位达2700万个。 近日,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形成人气旺、“烟火气”浓的小店集聚区1000个,达到“百城千区亿店”目标,意在促进小店经济健康繁荣发展,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小店经济发展体系。 作为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小店经济”既是中小微企业韧性的直接体现,更是中国经济巨大活力的生动注解。如今,这些小店应当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保障持续向好经营?新形势下,政府又该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记者展开调查。 从输血到造血 小店元气在恢复 63.46万户,同比增长24.79%,这是浙江省上半年新设个体户的成绩单。4月以来,新设个体户同比增速大幅回升,个体户生存发展环境逐渐好转、创业活力逐渐恢复,反弹态势已基本稳固。 数据的背后,反映了人们正纷纷将目光投向曾经不起眼的小店,胡昕就是其中一员。他在杭州河东路上开了一家饭馆,店面不算宽敞,却关系着一家老小的生计。今年靠着大众点评的推荐,这家小店着实“火”了一把。赶上用餐高峰,10多平方米的小店里,食客们需要两两拼桌。 “我原本的工作受到疫情影响,干脆决定自谋职业,就和家人商量盘下了这个店面。”胡昕说,如今客源相对稳定,算下来一天最多可以赚上千元。 胡昕的饭馆是小店的典型代表。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全国小店经济发展指南》,小店指小型店铺,通常是面向居民消费的,包括餐饮、住宿、配送等行业在内的个体工商户,员工数量在10人以下,或者年营业额不超过100万元的微型企业,或是年营业额不超过1500万元的网店。基于小店形成的促进大众就业、服务改善民生、驱动多元消费的经济形态,被称为小店经济。 在这次疫情中,大超市、人流密集场所都进行了营业限制,小店经济,反而逆势增长。 疫情给小店经济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烦恼。一直以来,小店的房租、人工费用,水、电、气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疫情更是让一些小店雪上加霜。如今,在繁荣小店经济的信号之下,小店“成长的烦恼”也接踵而来。根据蚂蚁金服线上调研,80%的小店表示面临资金缺口,大部分缺口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70%的小店认为,有资金支持的话,自己可以渡过难关。 曾经靠自有资金“小本经营”的小店首先遇到的是融资关。相关调查显示,在融资环节,小店存在“三无”“三高”问题:“三无”指无报表、无信评,无抵押;“三高”指高成本、高风险和高价格。这种特性也导致小店一度被排除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 恢复小店经济元气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要有政策上的倾斜与支持,也要有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为留住小店,浙江相继出台减免增值税、延缓缴纳所得税等税费优惠政策,并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3个月租金。 除了真金白银的“输血”,更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市场力量让小店“造血”。今年3月,杭州市宣布发放消费券,由财政投入5亿元资金撬动市场。事实证明,这些“满40减10”的消费券,受益最大的便是小店。 杭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朱铮表示,消费券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激活小店经济。消费券是政府补助企业做促销,旨在让更多的门店经营者、小微企业主加入进来。“中央层面安排的财政贴息支持,落到多如牛毛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需要一个过程。而消费券就是一场及时雨,能够让大量个体工商户相对容易获得帮扶。” “小店只需要免费报名,就能支持消费券核销。既解决了最初‘活下去’的问题,也让小商家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支付宝消费券项目负责人陈冠华说。 谋转型频触网 经营“出圈”亮新招 疫情下的逆势增长和相关政策的鼓励扶持,让小店有了底气。但在各大商圈,大型商场和超市的交易额常常稳坐头把交椅,街头小店有机会“出圈”吗? 不久前,在杭州万寿亭农贸市场灯芯巷社区开直营店的陈学军尝试“触网”,通过直播卖起了菜。“在我上线第一天,菜店的生意就又有了起色,一天的销售额有近千元。” 楼下的理发店开始直播,路边撸串儿可以扫码支付……陈学军的转型不是孤例。记者走访发现,不仅大型商超让小店受到了挑战,部分小店的传统经营模式,也使得消费者购物体验不佳。所以,今年以来,小店纷纷将船头对准包括数字化在内的新方向,大量的小店店主,通过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掀起一波波直播带货的大潮。小店的转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为小店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在浙江省商务研究院消费与流通中心主任张希明看来,传统小店“出圈”势在必然。“虽然全省各地的小店经济有序推进,但如何与已有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商业集聚区形成差异化仍需探索。数字化、特色化、便民化可以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小店经济体系,是小店未来的发展方向。” 面对小店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不少互联网平台纷纷从货源、数据智能、金融扶持、客户保障、支付等多方面入手,将触角伸向小店。美团推出了针对小商户的金融帮扶、数字化培训以及线上运营等。新开店商户可在美团商家APP申请,符合条件的商户可获得免息启动资金,缓解创业初期资金压力。微信支付发布“全国小店烟火计划”,面向平台所有使用面对面收款的微信支付小商家,在线上线下一体化、福利补贴等方面提供帮扶政策。苏宁小店启动加盟模式试点,注重帮助小店打通线上线下多种业务,服务社区经济。 不少小店也意识到自身在商圈中的特殊地位——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比较小,更熟悉社区居民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商业配套功能。这种互补关系,也成为其与商圈内大鳄共处的底气。 但专家也注意到,小店供应链中间层级多、抗风险能力差,需利用现有技术促进发展,扩大经营范围。今年,许多小店加入阿里巴巴零售通,这是阿里巴巴针对线下零售小店推出的一站式进货平台,实现供应链的数字化。零售通还向小店推出零息贷款、免息赊购、滞销赔、过期赔等金融扶持。过往的3个月里,零售通赊购总计已为小店进货垫资超过10亿元。 “很多传统小店处于供应链的最末端,商品采购价高、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这种以大带小的模式解决了小店供应链的一个痛点。”阿里巴巴零售通相关负责人说。 疫情过后率先复苏的小店都展现出十足的韧性,这既来自于经营者的坚守,也来自于对新变化做出的不断调整与适应。与此同时,活力强的小店还有一个共性:特色化明显。温州五马路口的一间小木屋里制作出的杏仁腐,是不少当地人夏季的必需品。店主胡仁琴告诉记者,今年她的第四家店铺即将开张。“我们的优势在于装修和产品都有特色。”胡仁琴说,除了适合夏季的杏仁腐外,他们还会定期研发新产品,如煎豆腐、卤串等。 降门槛强监管 差异发展谋长远 就目前来看,量大面广的小店必将对周边区域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管理带来新挑战。 一位街道城管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小餐饮店会出现油烟味重、声音嘈杂等问题,常常遭到周围居民的投诉。“另一个与之对应的问题,是由于小店集中度不高,按照过去城市治理的思路,部分小店即便做到安静、卫生也容易被清理。”记者从省商务部门了解到,针对这个问题,以数字化、特色化、便民化为目标,我省正致力于推广小店集聚区。 破解问题,考验着“管”与“放”之间的城市管理智慧、社会治理能力,也倒逼政府部门提升服务水平。如何当好“店小二”,成为相关部门的新考验。 在平阳非遗文创自由经营街区内,网红“鸟蛋姐姐”没有办理工商执照,就凭着几千元起家,开启了自己的小店之路。这份便利,来自于温州2019年以来开展的“双定三减”专项行动,即在指定时间和指定范围,减少(或免除)登记材料、时间和流程,试行有限度自由经营。在自由经营期间,市场监管部门对特定行业无固定经营场所的经营户免于办理工商注册,由所在村居(社区)负责实行备案管理;对特定行业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经营户降低准入标准,推行住所登记承诺制、即办制、口头申报等简易登记模式。“政策降低了小店的市场准入条件,减少了从事商业活动的成本,也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经营平台。”温州市市场监管局注册登记分局副局长陈浩洲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售后服务缺失,也是部分市民不愿踏入小店的原因,桎梏了小店经济的发展。“部分小件商品没有‘三包’凭证、不开具发票,进货渠道不明,安全问题堪忧。”市民尹先生如是说。 因此,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加强监管、优化消费环境,也是促进小店经济繁荣的重要一环。早在3年前,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就推出“放心消费在浙江”行动,包括推进放心消费建设、深化无理由退货承诺、开展放心消费电商平台建设等11个方面,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可以放心消费。据统计,2019年全省新培育放心消费单位12.3万家,无理由退货单位3.8万家。据悉,每年省市场监管局都会进行动态摸排,纳入新店,也会将投诉较为频繁的店移出名单。这些店家将标识张贴在醒目位置,营造放心消费的氛围,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放心、用得放心。 为了不断加强管理,特别是对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问题提前干预,事先形成一套科学有序的制度,不同于以往各部门轮番上门,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采用联合执法、智慧监管等。杭州、温州等地已成立街道综合执法队,将市容环卫、市场监管等职能整合到一顶“大盖帽”下;杭州市市场监管部门还依托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和分析,对经营户企业资质、从业人员健康证、抽检信息等进行实时预警,实现监管智慧化。 我国小店普遍生存时间短,平均生命周期约为两年。张希明指出,这与对小店缺少长远规划、同质化严重有关。“小店间互相挤压生存空间,平添了许多生存压力。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如何以有形之手引导小店差异化发展,才是小店生存之道。” 为此,杭州江干区在杨柳郡社区建设的同时,就推出了社区商业规范标准,根据社区规模和居民群体特点决定引入的业态。据江干区商务局工作人员刘梦恒介绍,社区通过统一规划的方式把控入场业态,优化小店布局。在引入后,社区商业由商业公司统一运营培育,对小店提供数字化、品牌化指导。“既摆脱了以往街边小店给人以脏、乱、差的固有印象,又能让小店之间形成互相辐射、相互带动的良性竞争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同业态竞争。” 降低小店的准入门槛,提供适当的政策引导,取消不必要的束缚和限制。在当下新的市场环境下,相信小店能在自由生长的环境下,踏出一片新蓝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