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9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一篇名为《支付难、看病难 谁帮老人迈过“数字鸿沟”?》的报道,文章直指当前老人遇到的各种因数字化而引发的不便,并发出谁能帮助老人的提问。 数字化发展、智能手机普及、App应用为人们提供了远超以往的便利,人们在包括购物、支付、点餐、出行、旅游等在内的多个方面都能通过小小的智能手机来完成,但这些便利的背后,老人的便利性不仅没有得到重视,反而在各种App的便利下被遮盖,在子女工作忙、不愿打扰旁人、害怕学不会、恐惧上当受骗等因素的影响下,老人们始终徘徊在数字化大门的外面。 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技能培训部主任李为民感慨道,手机为每个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将人们变成了一个个孤岛,习惯于温情社会的老人们在被智能手机汪洋大海浸没的时代中手足无措,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并且占据越来越大人口基数的老人应当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老人们面前的数字鸿沟应当转变成他们与社会密切交流的坦途。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各界也开始意识到老年人的需求,在杭州各种形式的老年人培训不断开设,一些专门针对智能手机使用和App应用的培训课程也成为老年人竞相报名的热门班。在数字鸿沟面前,老年人应当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但社会各界也需要让这些科技产品对老年人更加友好。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友善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当下的风尚。 曾经很潮很时髦的老人们怎么就掉队了? 站在浙江展览馆的健康生活节会场出口,72岁的退休教师张庭不断向来往的出租车招手,可十五分钟过去了,没有一辆车为她停下。看了看脚边四五个装满东西的购物袋,张庭终于下了决心扛起袋子走向马路对面的地铁站,对于张庭来说,搭乘地铁回家并不是个省力的方法,这意味着出地铁站后,她还要再步行近1公里的路程。 张庭自认为是个紧跟潮流的老人,在学校里她是第一批学会使用计算机备课的教师,也是第一批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在退休后的生活中,她也是第一批用上智能老人机的人,用她的话说:“一直在65岁之前,我一直和年轻人一样潮。”但即便如此,在面对种类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多样的App时,张庭还是掉队了,这种改变出现在张庭65岁时。 在张庭人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杭州人的出行除了公共交通之外就是出租车,即便在张庭退休后,这两种出行方式依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主流。2014年,当时杭州街头出现了网约车,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张庭的出行之路一天更比一天难,特别是在恶劣天气时,打到出租车的概率更低。“那时我也想学习使用打车软件,但用过就忘,最后也不了了之。” 和张庭有类似遭遇的老人并不在少数,这些老人在体验过程中发现年轻人使用顺手的网购、外卖等App到了自己手中却成了拦路虎,不少年轻时在各自行业意气风发成就斐然的老人,也在一次次遭遇到数字化沟壑的打击下丧失了信心。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技能培训部主任李为民的印象中,老人对数字化的态度还包含着抵触和谨慎。 “不少老人也曾求助于子女,但往往被子女以工作太忙而敷衍了事,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有人帮助老人使用App后,他们也有较大可能因为记忆力衰退而忘记使用方法,这也进一步加深了老人对于数字化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一些老人可能在退休前是各行业的翘楚,但在数字化设备的不断打击下,他们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恐惧、羞涩的感情逐渐成为主导,最终老人不得不放弃使用App,重新回到过往的生活方式。” 实际上导致老人对App产生抵触的远不止于此。据某国有大型银行分行负责人介绍,当下不断出现的诈骗信息和钓鱼链接也让老人萌发App不靠谱不安全的感受,造成这样的局面,全社会都应担责。 资本裹挟下,有App对老人“视而不见” 也有人因为重视而获得流量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人对于数字化工具的抵触和失望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在某健康App项目负责人程程看来,多数App对于老人长期持不友好的态度,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呈现形式。 作为专门的糖尿病监控App,程程所服务的对象中老人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也使得他在设计App时需要考虑到老人的需求,而这样的改变也是在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才得出的。“最开始App的字体较小,这样的呈现形式对老人不太适应,在对字体做了放大处理后,App的下载量、使用量、活跃度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对于App来说这仅仅是个小小的改变,但对于老人们来说,这时解决不友好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