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化就业的魅力 有经济观察员发现,相比以往找工作去人才市场、公司网站、招聘会等形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平台上寻觅机会。 “平台上机会多啊。”嘉兴市民张其芳以“眼花缭乱”形容自己最近在一个平台上的经历。她想找一份文案写作的兼职,在平台上一搜索,手机每屏显示9条信息,翻了10多页还没有翻完。张女士随机找了一个,与客服简单交流后就成功报名。她感慨,以前自己也做过类似兼职,那次花了一整天时间不断翻网页才找到一个合适的。 淘宝平台上的店家、滴滴平台上的司机、达达物流平台上的快递员……一个个平台经济体的产生和壮大,催生了一个新的趋势——平台化就业。它成为新就业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1~3月,仅阿里巴巴平台就累计向全社会提供超过200万个灵活就业机会;2月底至今,在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实时救助平台上,已有64201名医生累计为200多万用户提供线上咨询服务。 依靠海量服务需求,以及相应的软件、APP等基础设施,平台化就业正在支撑每一个个体不依赖于组织就可以解决就业问题。网约车司机王师傅觉得自己对此“最有发言权”。 12年前,王师傅来浙江打工,为了拿到一张出租车资格证花了不少力气,每天还要为“份子钱”焦心。转开网约车后,他买了辆车,挂靠多个出行平台,在平台软件上接客,收入“二八分账”,赚多赚少自己定,现在每月有近万元收入,终于觉得“是在为自己开车了”。 相比于传统就业中存在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就业难、招工荒等问题,平台化就业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匹配,大大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 最近,金东区人力社保局副局长于新奇一块心头大石终于落了地。原来,当地有多个镇街以苗木种植为主业,淡季时有万余名劳动力富余。但不少企业却面临招工难。金东区最近开发了一个就近就业信息平台,把主要企业的用工需求都纳入进来,以村社为单位组织提供劳动力信息,较好实现了劳动力的供需平衡。 金华市双星铝圈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以前招工,尤其是旺季的临时用工,本地工不太愿意来,外地工的稳定性又相对较差。现在有了区里的平台“做媒人”,本地工多了,稳定性有了保障。目前该公司460名员工中,80%是通过该平台招到的本地人。 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工作形式,让平台化就业尽显魅力。一名医生这样解释自己离开工作多年的地方医院,转而到微医平台工作的原因:在线下,一上午最多只能接诊百名病人,很多病人等了一两个小时,可能与医生交流的时间只有五六分钟;但到了线上,病人在家里、在下班后,也可以通过平台获得咨询……医疗、教育,这些原先非常受时空限制的传统行业,正在数字化嫁接下,融入平台化就业大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