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今年的就业带来极大压力。 多重不确定性中却传出一个特殊信号:一季度,我省登记失业率2.28%,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登记失业率不升反降的背后,是新就业形态的茁壮成长。疫情以来,据悉有200万商家涌入淘宝开新店,转行直播带货、兼职快递小哥等故事也再次“刷屏”,人工智能培训师、在线学习服务师、供应链管理员等“高大上”的新职业纷纷“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就业形态不仅大大缓解了受疫情冲击的就业难,也在改变着传统就业形态——组织内就业正在转变为多平台就业、灵活就业,就业与创业正在快速融合。 求职、就业,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记者走进就业群体展开了深入调查。 新形态带来新机遇 “来之前觉得啥也不能做;来了后发现啥都可以做。”这个夏天,20岁的河南职高毕业生小韩来到浙江,在金东区的菜鸟金华产业园参加一个电商培训班。在初步了解当地的电商发展形势后,他就决心留在金东发展,已经签了一份网店美工的工作。 像小韩这样被吸引到浙江工作已成为一种现象。活跃的电商经济带来职业的不断细化、新增,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记者在小韩提供的培训课程表上发现,上面列着“客服那些事儿”“产品人像抠图”“网店开设流程”等涵盖电商各主要岗位的课程。就业老师王权介绍,这些课程都是配合相应岗位设计的,学生基本都已被签约一空。 从电商再到对整个数字经济的观察,不难发现,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运维员……层出不穷的新职业正在成为吸引就业的主要渠道。今年5月,教育部和阿里巴巴联合启动的数字经济网络专场招聘会,推出相关就业岗位就达40万个。 这就是新就业形态的魅力所在。它通过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改变了正式稳定就业和传统灵活就业的形式,将“工作”细分为具体“任务”,呈现出灵活自由的显著特点。 “不想当骑手的咖啡师就不是好厨子。”42岁的张诚这样介绍自己。曾经是绍兴一家酒店大厨的他,在疫情缓和后没有等来上班通知,却等到了老板的解约电话。掌了近十年勺的张诚无奈之下拿起手机,签约成了美团一名外卖骑手,后来又觉得时间还空余,通过一个灵活用工平台,成为一家咖啡店的咖啡师。 2个月“打仗一样的”忙碌工作,却让张诚越干越明白。以前他对“网上的工作”有偏见,觉得“不稳定”,现在却喜欢上了“自己掌握时间”的工作,不用再像以前酒店生意冷清时只能干坐着。 这种灵活就业方式,让像张诚一样的因为疫情而暂时失去工作的人迅速找到工作,而且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了收入。张诚原来每月工资4500元,如今各种兼职加起来有8000多元。 在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眼里,新就业形态不仅成为我们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的重要发力点之一,而且正在积极作用于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过去的就业对组织依赖性很强,现在个体的自主性越来越突出,只要有能力有时间,劳动者就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姚先国的判断在云和“独臂女主播”吴海燕那里有了生动的诠释。这位地道的农村姑娘,因一场事故失去了右手。在别人眼里是“就业困难户”的她,通过电商、直播等形式把铁皮石斛产品卖到广东、新疆等地,年销售额达400多万元。 曾需他人帮助的吴海燕如今成了一名“云和师傅”,带动200多名群众就业。她经常和“徒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搞电商、开直播不只让我们养家糊口,更能成就一份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