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3月3日下午4点半,Z先生接起了电话说:“我还在仓库里。” Z先生的老家在云南,是杭州一家KTV的员工。春节到了,轮到值班的Z先生打算年后再错峰回家,没想到因为疫情,门店暂停营业了,他只能留守在宿舍。其实这个时候,基本生活是不愁的,每到中午和晚上的饭点,公司的餐食就配送上门了。但由于闲不住,他便通过公司,报名了盒马鲜生的“共享员工”计划。 现在,Z先生每天的“战场”在货仓。跟原先的工作相比,差别还是挺大的,“在KTV,我们要与客户交流。现在我在仓库拣货,可以一天不说话”。 从2月13日成为“共享员工”至今,Z先生也有些困惑,想通过快报“民意直通车”找到答案——“‘共享员工’这么好,为什么有的同事还不愿意参加?他们宅在宿舍也可以拿到保底工资,我到底能比他们多拿多少钱?” “共享员工”的归属感不强 没法像普通员工一样 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百度上,“共享员工”已经成了一个词条,指疫情期间,订单暴增的零售业向暂时难以复工的企业“借”员工。 “借”走的员工,一般不会让他们分担难度较高的任务。拿盒马鲜生来说,“共享员工”在里面做的多是单工种的事情,比如分拣、打包、上架等。 “难倒是不难,但做久了有些无聊、缺乏动力。”Z先生说,“在KTV,我们每个月是底薪加提成,干得好的话一个月能拿两三千提成。现在在这边,按每小时十几块钱算,每天8小时,是比较固定的。” Z先生做的拣货工作没有规定的工作量,来单子了就干活。几天下来,他已经摸出了货品摆放的规律,很快就能照着编码找到目标。忙的时候,他可以一天不和同事说话,与盒马的老员工至今还是“点头之交”:“因为没有那么强的归属感,也不觉得需要刻意融入这个环境,所以都是有需要了再跟对方说话。” Z先生说,跟他在同一家盒马门店的原同事,一共有十几个,还有几人在别的门店。当初分配人手时,按照“就近原则”,根据员工居住地寻找最近的盒马门店,这也是大家愿意报名的一个原因。换句话说,如果交换的地方离家很远,比平时的公司还远,那可能就没那么容易“共享”了。 现阶段,KTV还没有批准复工,Z先生的“共享员工”生涯还在继续,但他已经想回归了:“还是想回到原来的工作吧,没有跳槽的意愿。因为作为‘共享员工’,我们无法了解盒马的待遇体系、晋升机制,说白了就是短期做兼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