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内的布置有点像榻榻米 摄影 刘永丽 都市快报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赶早班机的体验可能并不好。 6点多起飞的航班,意味着你起码得凌晨4点,甚至更早从家里出发。也正因此,不少人选择在机场附近的酒店住一晚,更有人干脆在机场大厅随便凑合一晚。 这两年,赶早班机的人又多了一种休息的方式:睡眠舱,又叫太空舱、胶囊舱。 它们外形大同小异,一个个被围起来的仅供睡觉的2平方米空间,见证着来来往往忙着赶早班机的旅客。形形色色的人带着各自的故事和目的在这里短暂交会,然后匆匆离去。 这两天,我在萧山机场的睡眠舱,和几个赶早班机的人聊了聊。 一晚120元谁在住机场睡眠舱? 傍晚6点,在萧山机场到达层6号门附近,我找到了一家旅店。走进去一看,有前台,有公共淋浴间,还有行李存放处。不过,供住宿的地方不是房间,而是一个个睡眠舱,有豆荚状的,躺进去,拉上盖子就行,也有类似于头等舱的沙发躺椅,四周都有围挡。一人入住,一晚(10小时)120元。 还有一批类似于上下铺的太空舱,舱内的布置有点像榻榻米,着地放置着一张床垫,蓝白花纹的床单,右手边有插座、USB接口、插房卡处等各种开关,床头还有一只白色的靠背。 老板叫雷朴,80后,3年前从老家西安来到杭州,在萧山机场经营起这家特殊的旅店。 雷朴说,住这里的,大部分是赶早班机的,无外乎两类人。“为了省钱的,比如说那边那对夫妻。”顺着他的手指,我看到夫妻俩拎着大包小包正在办理入住。据自述,他们在嘉兴一家建筑工地打工,第二天一早要赶回重庆老家去。 还有一类就是工作需要,背着电脑包、拉着拉杆箱的年轻男女,一大早要赶去另一座城市,最好不影响次日的工作。 3年时间里,无数旅客在深夜里匆匆地来,又在清晨匆匆离去,“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平凡又鲜活的人生故事”。 创业十年“全公司都靠我接活” (小陆28岁湖州人创业者) 这位小哥不是第一次住睡眠舱,雷朴在后台看到信息后问我:“要不要和他聊聊?” 敲了敲小哥入住的上铺舱门,一位穿着高领毛衣、大背头梳得一丝不苟的男士拉开了舱门。听了我的来意,他摘下了耳机。 小哥姓陆,1991年出生,湖州人,第二天一早要赶去山东蓬莱谈生意。他说自己在湖州开了一家网络技术的小公司,有20多名技术人员,“网页设计、App设计都做”。大专毕业的他创业已近十年,生意时好时坏,当老板也不容易,“全公司都要靠我接活”。 “你好拼啊!”我忍不住说。 “压力很大。”小哥说,身为两个孩子的爸爸,不拼不行。 这是小哥第二次住这里的睡眠舱。第一次是在去年的10月9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时国庆刚过,客户说有个程序要调整,得赶紧去一趟,“心里还特别感谢客户让我过了一个不用操心的国庆节”。 可到机场才发现,最早的飞机要第二天一早,搜了一下附近,他发现机场还有一家这样的旅店。年轻人嘛,也想尝试新鲜事物,体验后,他感觉还蛮好。“节省时间和精力,对住宿要求不太高的话,完全没问题。”所以,这次早班机,他果断选了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