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慢读杭州
 
 
众妙之门
2023-05-19 12:44:16杭州网

在杭州这座我热爱与熟知的城市里,博物馆就好像是嵌入我生命体的一个符号,职业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段岁月,都与这座城市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相伴相惜。

1

1978年的夏天,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告别的季节。这个季节是从博物馆之旅开始的。我即将离开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随父母迁居到江南的人间天堂杭州。那一年的夏天,也许母亲是有意让我了解和难忘北京的历史,第一次带我走进博物馆,而且一下子就是三座。

一晃四十余年过去了,我依旧记得那时的场景:第一次踏进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展示大厅,我便被巨大的黄河象骨骼化石震住了。这是比在动物园看到的真实大象大很多倍的古生物化石标本。那年我还未满9岁,战战兢兢地仰望着这尊庞然大物,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探究的欲望。

后来我来到了杭州,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读到了著名科普作家刘后一的文章《黄河象》,“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当年我是所在班级里唯一去过北京、且真正看到过这具大象化石标本的人,心中的那份得意和骄傲溢然而出。

还有北京故宫的珍宝馆和钟表馆,那些皇宫里的珍奇异玩、奢侈瑰宝让我分分秒秒移不开步子,满眼放光,满心喜悦。

然而,至今让我怀念不已的却是北京天文馆。我躺在演示大厅柔软的皮躺椅上,随着夜晚星空的变幻与演绎遐想放飞。当时,我并不懂什么是浪漫情怀,只觉得远方天际是如此辽阔无垠、黑夜带给我如此璀璨的光芒。那些人马座、猎户座、天秤座的星星组团一直照亮着我,治愈着我。少年时,我一度立志成为一名天文学家。这就是我童年时期与博物馆的故事。或许正是那些年幼时探索未知与萌生激情的瞬间,成为我如今职业生涯的火种。

2

我用三十余年的时间不断开启着博物馆的这扇众妙之门。这是一座深藏一切玄妙的门户。它可以追溯自然生命起源的根本,也是收藏、研究、传播和展示历史文化实物、遗迹的场所,更是对那些有着科学性、历史性、艺术性的物品进行分类,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公共机构与空间。打开那扇门,就仿佛打开了一个个崭新的世界。

在杭州这座我热爱与熟知的城市里,博物馆就好像是嵌入我生命体中的一个符号,职业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段岁月,都与这座城市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相伴相惜。

我刚参加工作之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会儿杭州市正处于博物馆建设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当时除了已有的浙江省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杭州市区刚建成四大专题博物馆,即丝绸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以及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我就职的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也是杭州碑林所在地,除了肩负着杭州市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与研究工作,同时承担着碑林博物馆的筹建。

印象中当年的杭州碑林并未被世人所知,蜷缩在上城区劳动路孔庙内,还没有像样的碑石展示,也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但其实这里拥有着一批价值不菲的重量级碑石:五代吴越国的石刻星象图、南宋太学石经、南宋李公麟绘孔子及七十二贤像刻石、杭州圣因寺贯修十六应真像刻石……一大批珍贵碑刻都深藏于此。有些碑石因为收藏和展示空间有限不得不堆放在临时搭建的工棚之中。

沉默的石刻,寂寞而厚重,有的一放已经几十年了。我常常在工作之余从办公室对面的边门步入碑林的庭院中放松。尤其是秋日银杏树下的大成殿,无人空旷,庄严肃静,户外的光线穿越大殿的隔断门,与一石石静默矗立的南宋太学石经形成一道道书法的长廊,它们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

我并不懂书法,也无暇解读经文的深奥,然而却能感知其中的美,石刻的斑驳与不朽足以印证那个时代的文华。那些碑石就是永恒的史书、文集与书法,也承载着难以磨灭的石刻故事。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石刻的历史与艺术会在十几年后以崭新的方式陈列出来,重现芳华,能够被普通人青睐与流连,我还将是这一工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3

1998年,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与市文物考古所再次合并,杭州的文博事业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黄金期。以此为契机,一座展示杭州历史文化与乡土风貌的综合性博物馆即将诞生。2001年10月,杭州博物馆的前身杭州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那些鲜有露面的杭州“国宝”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我第一次参与了博物馆的陈列布展。终于能手捧一下传说中的战国水晶杯,惊讶于它的造型居然与家中的啤酒杯一样,只不过有些分量。感叹道,艺术的创作无非是周而复始的历史轮回,却没有改变器用的本质。布展时,青瓷依旧是我的最爱。此时,对于正沉浸于青瓷研究里的我而言,能够在工作中亲手抚摸并端详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秘色瓷是何等的荣幸。

那时的博物馆在大众眼中,似乎还单纯只是历史与艺术的殿堂,是文物研究者的乐园。

然而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全国的公立博物馆系统发生了一次大震荡。以杭州地区的公立博物馆为发端,一场变革悄然兴起。2003年5月18日,杭州市所属的15家博物馆以及潘天寿纪念馆等率先取消博物馆门票,实行常年免费开放。

这一大胆的举措用今天的国际博物馆语言来阐释就是,博物馆将打破高贵的边界与藩篱走进大众的视野,与普通社区人群互动,并作为社会的福祉与公益机构,从而积极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这一年也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时期。我有幸被选派去日本的文博机构进修,在不到一年的海外学习与交流过程中,我几乎逛遍了日本关东地区主流的公私立博物馆、美术馆。我参与了博物馆的制陶和野外烧陶活动;去考古工地进行社会实践;去县立博物馆体验植物绘画。周末则为去东京的博物馆喝上一杯咖啡、听一场展览讲解而奔波……我清楚地记得在东京庭园美术馆,为我讲解的是一位五六十岁花白头发的女性长者。她利落地盘着发髻,穿着笔挺的灰色西服套装,妆容精致,气质高雅,这也第一次打破了我对博物馆讲解员年龄的认知。

这次海外进修让我看到,我们的博物馆正在融入国际当代博物馆理念的大框架之中,但差距还是十分明显,尤其是博物馆社会公共教育体系的建立。原来博物馆也可以是这个样子的,可以成为普通大众的文化空间与艺术体验中心。

4

2009年我转职到了南宋官窑博物馆,终于能与梦寐以求的陶瓷文化朝夕相处,并开始转战策展领域。这十几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在自信中大胆前行,不断地与同事们尝试并探索着在展览中的无限可能;用文物讲好背后的故事,把深奥的专业术语转换成美的文字和生动的言语。在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同时,让他们收获知识,也体验观展的乐趣。

我们在“南宋临安人的一天”特展中玩起了cosplay的穿越式讲解;在“银·宴——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银器展”开设西方宴会礼仪小课堂及下午茶时光;在“锁匙——先秦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特展”推出精彩的学术讲座,并以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造型和图案设计卡通饼干回馈观众;在“长安春——走进‘一带一路’中的大唐盛世”特展中,首次尝试在闭馆时刻让观众走入封闭的展厅,打破展柜玻璃的阻断,无遮挡观赏文物……这其中的很多做法都带有实验性质,甚至是当年杭州市级博物馆系统中的初次尝试。观众们高兴,其实我们自己也玩得很嗨。谁说展览只有学术的严谨,跳出框架但又不脱离科学的合理范畴,一直是我们的追求。

博物馆热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但在这片热潮中,我们也不能忘记自我审视。博物馆离真正的观众还有多远?我们是不是只满足或追求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点?观众不应该仅仅只是为了拍照而来的过客,尤其是在杭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当博物馆建筑成为城市的坐标,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当咖啡文化、茶文化以及阅读书吧、文创店驻入博物馆的空间,任何人都愿意在观展之余的优雅氛围中,沏一壶茶,品一杯咖啡,在翻阅展览图录中,尽情消磨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

已经脱胎换骨的当代博物馆,正在构筑起普通人的美好生活与幸福日常。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方忆    编辑:钟一鸣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盒马或将成为今年阿里启动改革后首个独立上
陆川、黄圣依、郑云龙齐聚“钱塘之夜” 共
在钱塘江45米长的公安指挥艇上学防溺水和
浙江省老年人运动会江山启幕 持续8个月赛
杭州亚组委召开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场馆党
多次走访中国水利博物馆,长寿桥教育集团成
10人获浙江省首届“最美外卖骑手” 他们
广西一载有14人车辆翻下路边悬崖,11人
“吴谢宇弑母案”二审开庭
交通运输部全力开展“鲁蓬远渔028”倾覆

杭州影像


美丽田园

油画展览

初夏漫步

博物馆里赏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