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名片】 朱炳仁 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高级工艺美术师 从事铜雕技艺工作五十五年,参与“G20杭州峰会”、金砖五国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他首创了“熔铜技艺”并获专利;“铜雕技艺”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四届“杭州工匠”。 【工匠语录】 我眼中的匠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斤斤计较”,一件好的作品,从工艺到材料都要精挑细选、精雕细琢,心上三点代表着敬畏、感恩与坚持,敬畏自然,感恩社会,坚持创新,让这份技艺在传承中得到融合。
我和“铜”相识已经超过了半辈子,我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铜艺术领域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和近五百名工匠承担了第一批中国现代铜建筑项目的建设,其中有获吉尼斯纪录的杭州灵隐铜殿;有中国第一座铜雕宝塔——桂林铜塔;有中国最高的彩色铜雕塔杭州雷峰塔,这些项目的建成,在国内外影响极大,也引起业内对杭州成为中国现代铜建筑的发源地的高度关注。 在这么多的作品中,最令我感到难以忘怀的还是雷峰塔的重建。 我一直认为,雷峰塔不应是一个仿旧古董,应该是世代相传的艺术精品,所以从接手任务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希望能够在现代科技钢结构的坚实骨架上为它披上一件美丽的青铜彩雕新衣,同时也为西湖增添一个千古传颂雷峰新塔彩铜雕的亮点。 为了实现给雷峰塔“穿新衣”的愿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研究、创作、修改,最终拿出了一份长达10万多字的计划书,获得了工程专家和领导的肯定。 雷峰新塔于2001年重建奠基。2002年10月竣工开光。 塔高近72米,铜的总用量达280吨,瓦全部由青铜铸成,色泽是稳定的黑古色;斗拱与梁柱的主体色彩为中国传统富贵红,用刻铜工艺制成的宋式图案花纹,闪耀着灿烂金光。 瓦、梁、柱、斗拱的工艺是用上了我所研制的多项国家专利。整座铜工程其中斗拱达350只,由1万3千个部件组成,瓦有3500平方米,其中副阶层角斗伸展尺寸为5 米宽,2.5米深,重近1吨,是中国第一铜斗拱。 斗拱、月梁、额枋及铜柱的色泽,对雷峰塔的整体观赏性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按原设计要求这类构件为单一的仿木庙宇红,只要将铜构件上涂上红色油漆,近看远瞧都像木制的就可以了。 而且南宋的斗拱等都没有花纹图案,从复古、仿古的要求来做,比较方便,也没有风险。我们按这个要求先做了一批样件,但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东西,因此不厌其烦地用各种工艺和不同手法制作样件,直到满意为止。 现在铜构件的色泽不仅适应了按南宋古建筑新设计要求的色泽,而且效果上更大大提升,由富贵红色、古紫色、黑青色、老黄色、亚金色等五种色泽组成。 在各种不同色泽相互间隔交融下,映衬组成一幅精美的多彩铜画,尤其是斗拱、梁柱等构件中刻蚀吉祥图案,在美丽的富贵红底色中,间以金灿灿的图案花纹,就像彩虹在塔身回旋,大气、富贵、典雅、美艳,极具艺术感染力。 和“铜”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可以说,我再了解不过它的脾性了。 但是2006年5月,一场大火让我重新认识了“铜”,也让我迎来创作生涯的另一个转折点,当年我参与建造的153.9米的中国最高宝塔——常州天宁宝塔在竣工最后时刻接受了一次凤凰涅槃洗礼,以首层檐瓦被全部熔融,而塔身筋骨颜面完好的代价演绎了一场盛大祭典,这场圣火的洗礼将这座人工建筑物,脱胎成为一座位居中华南方的最高佛塔。 我也是在修复佛塔时,发现了圣火熔渣中,涵藏有晶莹的铜珠和千姿百态、天工造就的熔铜结晶体。也许是佛的启迪,让我从此首创熔铜艺术。 熔铜艺术,是用“无模可控熔铸工艺”创作的一门艺术,“无模”使铜液自然流畅而解形;“可控”使铜液在艺术家掌控中熔意,让铜在自由状态下熔融流淌,同时也给了我创作的无限可能。 记者手记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终再现朱府铜艺光芒 见到朱炳仁大师本人,你很难想象他今年已经76岁了,和朱大师的交谈中,顺着他缓缓的语调,记者仿佛推开一扇古朴的大门,沿着石阶一级级走入“铜雕”这个繁琐复杂的世界。 运用全新的技艺重建雷峰塔,于当时的朱大师来说,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不论是彩色铜雕塔还是熔铜艺术,他在提到自己过往的成绩时,却选择用“幸运”一词来描绘当时的心情。 熔铜艺术诞生后,铜拥有了自由流动的可能,可以被赋予各种各样的形态,不再拘泥于冷冰冰的模具中,也是在他的手里,铜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涅槃,拥有了别样的生命力和美感。这些铜器就像是一位记录者,平静地向人们诉说着朱家传承了五代手艺人背后的荣辱兴衰。 算下来,朱大师和铜的故事已经连续书写了40多年,彼此相识数十载,但是谈起铜雕创作,他的眼里依然闪烁着光芒,直到今天,这位铜雕大师依然保持着每月推出一件新作品的创作频率,只要灵感来了,马上起稿设计。 在艺术领域中,他就像一个永远不会满足的“探索者”,不断探求,激发铜更多的可能性,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也终让他再现朱府铜艺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