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 如何化为实际能力 事实上,在高学历人才锻炼能力、锤炼作风的同时,关于基层“资源浪费”“大材小用”的争论,一直存在。 “工作了两年多,朋友、同事依旧有类似困惑。在他们看来,去科研院校、企业研发部门更有意义。”在萧山交通局任职的博士后陈奕声说。 余杭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高学历人才引进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的确可能存在岗位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专业优势的情况,“我们每年都通过专题调研、座谈交流,根据综合表现和个人意愿,对岗位进行适当调整,例如今年就将一名西班牙语专业硕士从局级部门交流到区外事办,将历史学专业硕士调到从事良渚遗址保护的岗位。” “谁不希望专业对口?但一名优秀的干部,必须随时能将自己的学历,转化为在一线工作的实际能力。”中科院岩土工程专业博士苏方声说,更何况,高学历人才在高校掌握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养。 两年前,苏方声入职杭州拱墅区后,就参与了省重点文化项目亚运运河公园建设。从一开始不敢开口、说不上话,到参与图纸方案会审、优化施工顺序,对内联络众多参建单位,对外对接住建、环保、城管等多个部门,逐渐转型成为独当一面的基层干部。 而在陈奕声看来,高学历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把处理新型复杂问题的方法应用于不同领域。此前,陈奕声的研究方向是智能路面结构和传感器件,萧山区交通局结合他的专业特点,让他参与包括5G数字轨、车路协同、无人驾驶、“共轨”等一系列智慧交通项目的对接。 将智能路面结构和传感器件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与实际相结合,他参与指导青春学院的学员写下《交通建设大会战重点难点分析与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为萧山深入认识、掌握项目情况和发展提供参考。 调研中,各地部门、街道办负责人也表示,他们对高学历人才的期望,远不止于适应基层、融入基层,而是更期待高学历人才能为治理升级、产业发展等作出贡献。 “他们有更多的学识、更高的眼界、更新的思维,理应比一般干部更优秀。”余杭区商务局副局长毛坚勇认为,高学历人才要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除了会说、会做、会写,还必须会谋、会思、会想,擅于发现新需求、创造新办法。 不久前,余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干部李逸群接到新任务——做辖区企业数据库。 按照常规手段,他需要动员企业、登记信息,同时寻找第三方公司、对接软件制作需求。但这位毕业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不想按部就班。 在他的提议下,“企业数据库”方案变更,打通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企业生产、产业发展等各项数据,升级为“产业大脑”平台。“比如管委会需要招引半导体公司,在这里一看就了解‘要去哪里’‘哪家公司最有可能落地’等信息。”李逸群介绍,未来,这既是一个数据汇总中心,也是项目、企业监测平台,还是政企互动信息平台,进一步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扎根基层,正为产业发展、治理创新等领域带来新活力。 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安修伯,入职富阳区经信局后,参与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为传统制造业改造、块状特色产业整治提供新思路;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的余纪萱,来到余杭区旅游集团工作,打造出“径山点茶系列课程”“陆羽旅游IP形象”等,助力了当地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北京大学外交学专业硕士生李恒,到区商务局工作不到一年,就独立完成“夜经济发展规划”,让人眼前一亮…… 目前,能否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发挥才干、创造价值,也成为各地考核、评判高学历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以杭州拱墅区为例,两年来,当地陆续引进的37名“双一流”高校硕研以上毕业生中,已有2人被提拔到副处级岗位。 此外,为让年轻干部更好更快成长,各地还在搭建新舞台、创建新平台。例如,萧山成立青春学院,除了理论学习、“一把手”面对面等活动,100名学员还能针对金融、交通等领域难题,成立项目小组,进行专题调研,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余杭则在区级层面建立专业人才技能库,各单位根据自身需求,可从人才目录中挑选专业人员,借助高学历人才的专业眼光、专业能力、专业资源,为领导决策部署提供专业参考。 走访调查中,不断有受访者认同,这些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高学历人才,一旦能将专业优势转化为综合能力,前途将不可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