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近日,一张杭州余杭区招聘公示截图引发热议,清一色清华北大硕士、博士来到基层一线工作,其中有不少人入职街道办事处。人们关注的焦点,除了“高学历人才到基层值不值得”,还在于“他们能否适应基层,为当地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了解到,基层对高学历人才早已求贤若渴。早在2013年,丽水等地就组织实施面向北大、清华的选调生工作。近年来,杭州、绍兴等地纷纷出台新政,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招聘党政机关储备人才。自2017年12月起,余杭主动走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迄今已招录102名清华北大硕士博士等。 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把人才强省和创新强省作为首位战略,并要求加快打造一支与建设“重要窗口”相匹配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走向基层,正在成为趋势。 但陌生的地方也意味着全新的考验。这些刚刚走出“象牙塔”的高学历人才,能否适应基层的土壤?他们怎样缩短与成熟干部的差距?面对期待,他们能否将专业知识转化成综合能力,作出一番成绩?本报记者前往杭州、绍兴、丽水等地调研,探寻高学历人才转型高素质干部之路。 能否适应基层的土壤? “紧张、好奇,但更多是不适应。”回忆初到村里的感受,担任绍兴市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党委副书记已近一年的沈舒捷这样说道。 2019年11月,她从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成为绍兴市委组织部选调生,第一站被派到农村挂职,迎来人生的大转折。当时,得益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房屋立面改造、文化广场提升等项目推进,位于市区南部10余公里的坡塘村,也正经历蝶变。 村民打量这位高材生,沈舒捷打量着村庄。“既听不懂绍兴方言,也不熟悉村风民风,对专项整治、3A旅游景区创建等工作,更是一窍不通。”沈舒捷说,与乡村的第一次对视,让她有点茫然。 从校门走出来的高学历人才,能否融入基层、融入百姓?其实,不仅沈舒捷有疑惑,这样的担忧,各地招引、选用高学历人才的单位也有。 杭州余杭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余杭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跃升至全省前列,随着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平台相继落地,创新活力不断集聚。但同时,依然面临着城乡统筹发展、营商环境提质等压力。无论是服务企业、服务人才需求,还是提升城市能级、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都亟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为此,自2017年底以来,当地陆续面向清华、北大、浙大等高校组织专场招聘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在岗清华北大硕研以上毕业生102人,海外百强名校硕研以上毕业生35人。 “我们寄予厚望,期盼他们能快速成长为优秀基层干部,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确实有不小差距。”该负责人介绍,这些高学历人才,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从家门走向校门,从校门走向社会,对群众工作非常陌生,不了解基层的情况与诉求,也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陈吉,对此感触深刻。两年前,他来到余杭区闲林街道,一入职就被派到征迁工作一线。那时,村里一户人家态度十分强硬,始终不肯签协议。“科长带着我上门,去一次就吃一次‘闭门羹’。”陈吉说,眼看着其他村民陆续签约搬离,全村就剩下这户“最难啃的骨头”,他心里挺不是滋味,“有很深的挫败感”。 事实上,挫折与落差,是不少高学历人才初到基层的体验。 杭州下城区石桥街道干部吕相漳告诉记者,2018年9月他从浙江大学园艺专业博士毕业,来到街道后,就接手了“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垃圾分类。骑上小电驴,跑遍辖区35个住宅小区,摸清居民生活习惯和垃圾产出量后,他着手将500多个垃圾投放点位减到118个。 原先随手就能扔的垃圾,现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才能投放,很多居民不理解,街道接到不少投诉。经再三解释,仍有居民抱怨。强烈的委屈,带来内心触动,吕相漳疑惑:“基层工作,究竟怎样才能做好?” 垃圾分类、征地拆迁、基层治理、乡村建设,这些看似繁琐又平凡的工作,恰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如何把这些事做到位,受到老百姓的真心欢迎,是基层干部必须答好的一道考题,考的是作风、责任和担当。 在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剑忠看来,这也正是高学历人才与优秀基层干部的差距之一,“他们大多没有经过社会历练,小部分有工作经验的人,也面临着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的身份转型,难免带着光环和傲气,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承受挫折能力还不强。” 记者了解到,尽快拉近高学历人才和基层的距离,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从而转型成为成熟的基层干部,已成为各地的共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