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湾的故事——一个杭州女人拼命赚钱发家的背后 有一个你绝对想不到的故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2-09-11 06:34   

一进杨绫子就担心毕业

在徐琴创业的同时,弘毅也到了上学的年龄。

她当然希望儿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样,进一个正常的幼儿园,于是求爷爷、告奶奶地把小区周围的幼儿园找了个遍;虽然最后终于有一家答应接收,但弘毅只待了一年就退学了。

徐琴最终明白,弘毅是根本不可能融入正常的孩子当中的,在奢望了一把后,她把弘毅送进了杨绫子学校。

入校前,徐琴带着弘毅去测了一次智商。

“我记得很清楚,测出来只有二十几分,只比白痴好一点。我就求那个医生,我只是想孩子有个去处,如果弘毅进校后真的不适合,我也会面对。那个医生蛮好的,帮弘毅写到了40分。”

儿子终于能入校,徐琴自然开心,但很快就有个问题让她忧虑重重——

弘毅越来越喜欢这个学校,越来越离不开这个环境,但他总有毕业的那一天,离开学校后,弘毅该怎么办?

“从弘毅二三年级开始,我就在想这个问题,但当时思路不是太清楚,最纯朴的一个想法就是拼命赚钱、存钱,不敢乱花一分一厘,一定要先给他物质保证。”

不光是徐琴,所有智障孩子的家长们都不愿见到毕业的那一天。

“多读一年是一年,很多家长都干过这样的事情,孩子今年没读好,能不能重读一年?或者是九年后,再让孩子们上杨绫子的职高班,那样可以再读3年。像弘毅的班级是重度班,一共7个同学,重度班的孩子是进不了职高的,但学校对他们特别照顾,特意开了一个青年培训班,又让他们多读了两年。”徐琴说。

11年后 还是到了毕业的那一天

2009年,20岁的弘毅在杨绫子学校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两年青年培训班后,终于要毕业了。

那一天,徐琴跑到马路上大哭了一场。

家长们不愿孩子们毕业,是因为他们一旦离开这个特殊的群体环境,智力、能力很可能全面退化。

“他们的感知、语言沟通能力本身就很有限,把他放在家里,接触的事物和人就会大大减少,退化速度非常快。弘毅班上的一个女孩子,毕业时能说能唱,但回乡下老家待了一年多后,连说话都不会了。”

弘毅班上一共7位重度智障学生,大哭后的徐琴不死心,找到这些家长,和他们一个一个地聊,说大家先别散掉,想办法继续在一起。

“平时我和其他家长也有接触,他们了解我的为人;而且,我提出把弘毅他们的退休班主任给请过来,家长们都很高兴地同意了。”

如果徐琴当时没提出这个想法,这些家长又是如何打算的呢?

“我?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走一步算一步吧。”

玉玉(化名)的爸爸说,家里条件不好,他在单位烧锅炉,玉玉妈妈早年下岗,之后也一直没有工作,后来搬到杨绫子学校,陪玉玉上学,贴身照顾她。

小雪(化名)今年25岁,出生时窒息,经过30多小时的吸氧才抢救过来。

“接受小雪这个事实后,我们又去办了准生证,但直到六、七年后,才最终决定生第二个孩子。”

小雪的父母都是萧山某初中的老师,外地人,在杭州没有亲戚。

“我们也是反反复复地犹豫,生怕精力分散,对小雪照顾不够。后来想一想,我们终究有不行的那一天,生第二胎,等妹妹长大照顾姐姐,终究好一点。”

毕业那天,阿平(化名)的爸爸做好的最坏打算是——让阿平留在家里,自己把四季青的服装生意停掉一半。

“现在我的服装店和工厂,将近一半交给阿平姐姐打理了,自己慢慢地退居二线,腾出精力照顾阿平。但等我们百年之后,就只能靠她姐姐了。”

欢欢(化名)今年20岁,温州人,妈妈是环北市场的个体户。

“没想法,一点办法也没有。她毕业的时候,我想能不能给她找个最简单的工作,可看欢欢的反应,这种念头很快打消了。”

琳琳(化名)的爸爸以前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为了照顾孩子,办理了停薪留职。

“家附近也有托管的地方,但我不放心,里面的人太杂,我们不放心。徐琴人很好,也非常负责任,而且都是在一起读书的小孩,这种担心就没了。”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郑建芳 摄影 陈中秋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