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30多年电影,你们总该走进影院看一次嘛”
68岁的侯孝贤迷倒粉丝一大片
“劳动各位了,劳动各位了,不好意思。”和大部分台湾人一样,68岁的侯孝贤谦和有礼,面对观众连连作揖鞠躬。
看到侯导那身夹克衫、牛仔裤和白球鞋,一位熟悉他的粉丝乐开了花:“我就说吧,他只有这一套衣服”。北京、上海、台北、戛纳,包括昨天在杭州,侯导永远这身行头,甚至不受气候干扰。 唯一不同的是,摘掉那顶标志性的白色棒球帽,这次侯导露出了花白的头发。
不过无论登上过怎样的大舞台,每次出现在媒体面前,他仍然有些拘谨。站在台上,他双手背在身后,微微佝偻着肩膀,在不停歇的掌声中,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虽然主持人不断示意他可以坐下,但每次屁股刚碰到板凳,又会因为鼓掌探起身来,频频鞠躬,直到掌声退去。不禁让人想起他的好友陈文茜对他的评价:“生活中他看起来像一个高级农民工。”
就是这个“高级农民工”,让昨天的西湖文化广场木马剧场,第一次塞下了那么多人——过道里、走廊上,到处站满了人。大家都是冲着侯孝贤导演这场名为“时代的对话”的对谈而来。
关于侯孝贤 为拍1700字的故事花了10年 看遍了唐朝相关的书
1700字的故事花了10年拍成《聂隐娘》
3年前,侯孝贤也来杭州做过一次讲座,也是那一次,西湖影像促进会将荣誉会长的名头颁给了他。
昨天一开场,他试图拉近与杭州观众的关系:“我来过杭州的,我是那个,那个什么,什么协会……”台下工作人员提醒他,是“西湖影像促进会”,他摸一摸脑袋接茬说,“对对,我就是这个协会的荣誉会长。”
类似的一幕发生在5月的戛纳。在闭幕式的颁奖礼上,他上台领取最佳导演奖,“我来坎城(戛纳)已经第七次了,以前得过一个奖,我忘了叫什么了。”1993年凭借《戏梦人生》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在酷酷的侯导口中,也只是一个“忘了叫什么的奖”。
这些“小事”他通常不太在意,脑子里记的全是电影的事。昨天的对谈嘉宾、金马影展执委会主席闻天祥,形容侯孝贤的脑容量之大,“在人类里我还没有见过第二个”。拍《聂隐娘》前,他把唐朝相关的书籍全都看了一遍——虽然原著只有1700个字,但侯孝贤把这个故事背后的藩镇之乱、道教与朝廷的关系以及节度使、遣唐使等历史背景,花了10年,通通展现到电影里。
“不是简单的陈述,是暗藏在服饰、语言和眼神里。”闻天祥瞪大眼睛,用“惊为天人”形容侯导的功力。电影里田季安生病用的治病古法子,是他从《沈从文自传》里读到的,用到了电影里。“他看的书如此杂驳和浩瀚,却都消化到了电影里,变成了全新的艺术品。他真的超厉害的,在戛纳看《聂隐娘》的时候,我有几次都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欢呼,但又怕别人觉得我是神经病。”
因为金马奖,闻天祥跟侯孝贤在工作上开始接触,在他眼里,侯孝贤是一个“nice得不得了”的人,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会说“不”。而只要是侯孝贤赞同的事情,“李安也会同意,蔡明亮也说好,然后一切都会特别顺利。”说到这里,侯孝贤脸都红了,甚至吐了吐舌头,用慵懒的台湾腔,来了一个长长的拖音:“也没有啦……”
侯孝贤说,做这些功课,是拍电影的基本功,“我要知道边界在哪里,我应该在什么框架里拍戏。这个很重要。”他研读了《资治通鉴》《新唐书》等典籍,一点点找寻主人公的线索,有时候翻完整本书,只得到一句能用的。
闻天祥说,每次重看侯孝贤的电影,都有不一样的感触,比如《童年往事》里有一段,他是最近才看懂——电影里有一个几十秒的镜头,妈妈追打着儿子,一圈圈在屋子里跑。画面里,爸爸在打盹,被吵醒后看了一眼,又继续睡了,哥哥在写作业,护着本子,生怕被弟弟碰到。“这一段,交待了一件事:小儿子经常挨打,大家都习惯了,而且在这个家里,强势的是妈妈。”闻天祥说,侯孝贤不爱交待背景,甚至不爱让主角说台词,他用一个画面,一个镜头,就可以讲好多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