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要占用人们的眼睛 10万,在微信平台,就是一条金线。 “一条”第一个点击量破40万的视频,是《30万居然可以造出这么美的房子》,打开内容是一个很美的两层建筑,林志玲曾在那里拍过电影,但是房子的造价很低,只要30万,这条视频让徐沪生意识到,“一个标题的效果如此强大。” “一条”发布的视频基本在3-5分钟左右,拍摄、制作的时间却是它的上百倍,以此来保证视频的独特和优质。徐沪生参与其中的每个环节,“从每个镜头,到每个标点符号”,包括最后取标题。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标题可以决定一条视频的生死,他经常跟同事开玩笑,前期花再多工夫,在点击量面前,都比不上一个好标题重要,“杂志式的标题,出去就是死。” 徐沪生设想的一个场景是,一个人躺床上,在刷手机,然后有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标题,他什么都不知道,只看到一个标题,以及一张很小的模糊不清的图,“必须让他在零点零几秒的时间里决定点进去,”徐沪生说,“标题决定了你能不能被大家看到,内容好坏决定了我们有多少人转发,但转发的时候标题也很重要。” 什么是一个好的标题呢?徐沪生认为既要吸引眼球,又要切题,像是一种字词的小游戏,但是也要有一个底线,“不是很蠢很俗的那种。”他取过一个标题,《当人们的眼睛被占用的时候》,配图用的是一张《五十度灰》的剧照,点进去,是一个采访喜马拉雅电台创始人的视频,“当你的眼睛被占用,你只能听。” 在“一条”的运营总监、曾经创办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的范致行看来,每天标题的处理和摘要部分,都非常需要语言的组织,而徐沪生诗人的身份,对此有着“很重要的帮助”。 沪生,芜城 写诗的时候,徐沪生用另外一个名字,徐芜城。他的诗集《一个青年的肖像》马上就要出版,收集了他十年来的创作。 高中时期,徐沪生读到北岛和顾城,从此开始写诗。大学读哲学系,当时复旦诗社举办新生诗歌比赛,他交了一首高三时写的诗,得了第一名。之后他担任大学诗刊的主编,经常去各个大学参加诗歌朗诵会,和诗人们一起喝酒,喝得烂醉。那时候他读得最多的是波德莱尔,同时迷恋着尼采的哲学。去年,他在一份“上海诗人生存状况”的问卷中说:“我们这一代普遍倾向于从中西文学、哲学、历史等经典中汲取养分,趋向于用诗来叙述现实,语言也普遍倾向于直白朴素。” 毕业后,徐沪生没有再参加任何诗歌团体,而媒体工作带来的大量碎片时间,让他可以在办公室进行诗歌创作。他走出会议室,半小时就切换到写作状态,他将这种切换比作从威尼斯商人到哈姆雷特:“写诗,可以让生活增添深度和光彩(看不见的),减少虚荣心和不必要的应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