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上海巨鹿路一幢大厦的六楼,一间500平米的公司,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向外望去,是一片低矮的老房子,一群鸽子从屋顶飞过。在尽头的办公室,微信公众号“一条”的掌门人、45岁的徐沪生坐在桌边,一手夹着烟,一手点开一段时长4分51秒的视频。他将开头拖着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对剪辑师说:“她讲完这句话要花七八秒的时间,太长了。这一段有点单一,能不能再多几个镜头?”4个小时之后,修改过后的视频《你会这么慢慢慢慢做一件事吗》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又过了4个小时,这条微信的阅读量已经是“10万+”。
徐沪生将这条视频转发到朋友圈,“我会!人家几年做一件衣服,我经常一个月乃至几个月读一本书,”他还补充了一句,“是每天八小时以上哦。”去年2月,他辞去《外滩画报》执行总编辑的职位,创办了“一条”,转型做互联网,内容涉及生活、潮流和文艺。9月8日,“一条”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出第一条视频,当时大家手抖到老是担心会按到删除键。短短15天,“一条”的粉丝量就突破100万,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300多万。 全上海滩最不懂交际的主编之一 一年半以前,徐沪生每天的生活都很规律,夜里读书到凌晨三四点,上午11点起床,骑着自行车去上班,路上只要花十几分钟,到了单位,开会、看版、改稿,然后回家吃饭,陪女儿和小猫玩。他说:“我应该是全上海,甚至全中国,最不懂交际的主编之一了。” 在一篇盘点2007年的文章里,徐沪生这样写道:“读书之外,似乎也听了不少古典音乐,看了不少经典电影。几乎没怎么浪费时间,没有参与什么社会活动。”不过,他又在一首诗里写道:“你会渐渐找不到自己,如果你和世界长久地失去联系。” 2013年,报社里的人都在谈论转型,徐沪生就注册了一个公众号,举着自己的身份证,拍了一张照片。那段时间他整天在办公室看视频,通过Youtube下载了上千条点击过百万的视频,总共有40多个G。最后他得出结论,高端一点的生活类内容,已经不适合以图文的形式在移动端上传播,在4G时代,短视频将会是一个新的方向。没过多久,他就辞去了年薪很高的工作,“我这个人比较坚决,做决定比较快,不干就不干了。” 徐沪生出生在上海,所以父母给他取了这个名字。1992年,他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被分配到老家扬州的师范学院哲学系当老师。半年后,他把工作辞了,交了7500块钱的违约金:“我一年工资才2000块不到,家里人出钱赔的。我就是不想在扬州待着了。” 他再次回到上海,因为没有户口,卖过电脑、房子、做过广告。1995年,他回到母校读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他去《青年报》工作,进入媒体行业。2000年,30岁的徐沪生创办了《上海壹周》。2005年,他又创办了新版的《外滩画报》。 “转型不转行”,做了8年杂志的徐沪生在尝试了各种视频风格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调性,做“高端杂志化视频”,只拍美的东西。“一条”的简介这样写着:“所有未在美中度过的生活,都是被浪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