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物证袋 以前用塑料袋装 物证袋,也在“变身”。“上世纪70年代,我刚进来的时候,我们使用纸盒、纸袋什么的”,韩崇德说,当时,只要是能装东西的,都可以成为物证袋。有时,因为物证有点潮湿,“纸袋会渗水,会破掉”。 到上世纪80年代,物证袋变成了塑料袋,到上世纪90年代,有了 “密封真空的,上面可以写一些案件信息”的专用物证袋。 现场的刑事照相技术员,有点像摄影师,他们的重要装备是相机,但与摄影师不同的是,他们要“拍摄看不见的东西”。 手里的家伙从最早的海鸥、雅西卡120……到现在,佳能数码相机是标配。当年的照相技术员现场拍完照,回到单位要去“暗房”冲照片,现在他们可以“立等可取”。 他们背着的勘查箱里,还有照相专用的光源、紫外红外照相机、多功能摄影仪、摄像机、摄影仪、便携式非线性视频编辑器……“现在,有了PS技术后,移动暗房都用不上了,现场就可以处理图片”,全国有名的刑事照相技术专家、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副大队长汪旭峰说。 现在,刑事照相技术员还是视频侦查员,他们要背着笔记本和硬盘,一到现场,就去看周边有多少个监控探头,当场调监控,看监控…… 4 指纹 浙江指纹库 有几千万份指纹信息 指纹是我们的“人体身份证”,像历经22年之久的“浙江第一悬案”的告破,关键证据之一就是当年的一枚指纹线索。 指纹,在刑警眼里,是“证据之王”之一。 现在,浙江警方已初步建成一个庞大的现场勘查信息系统, 就像去年战胜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后者的“脑子”里存下了上万亿份棋谱,任凭你出什么招,它都能马上开动“记忆”想出应对之策。 但在没有现场勘查信息系统之前,所谓“指纹比对”,就是技术员一张张卡片看过来看过去。 68岁的韩崇德,从警42年,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痕检专家高级工程师,曾连续三届担任省公安厅刑侦专家,参与过省内几百起重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痕迹检验鉴定上千起。曾参与破获的大案有1994年千岛湖杀人焚船案、2002年富阳620一家六口被杀案、2002年余杭王军枪案、“浙江第一悬案”、宁波绍兴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2017年天台汗蒸房火灾等。 据他回忆,当时,他们将指纹做成一张张一只手大的小卡片,再把卡片整合起来做成册子,保存在“指纹库”中。 他要比对指纹,就要跑到“指纹库”,一张张翻来覆去地看, “一边看小卡片,一边和边上的那些册子比对”。 那些册子,就是如今“指纹库”的“鼻祖”。 长年累月的翻找,很多“指纹册”上的油墨都褪色了,指纹的差别就在纤毫之间,靠的是人的“眼力见”,但有时,盯着看久了,看多了,“整个脑子就会发昏,可能会漏过关键的部分”。 徐海滨作为全国指纹专家,也遇到过 “经常看个一两天,也没有结果”的情况。 1996年,浙江省建立了指纹库和指纹识别系统。目前,浙江建立的指纹库内已经有几千万份指纹信息。 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指纹室主任姚越武说,现在,指纹识别系统算法越来越精细,系统的识别精度不断提高,识别率在8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