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证据之王 刑事技术发展40年 让“冷案”不冷
2018-12-28 10:47:27杭州网

都市快报 首席记者 杨丽 通讯员 谢卓凡

犯罪现场的一切,甚至空气、光、声音、气味……都是有迹可循的。

刑事技术让它们无处藏身。

刑事技术是公安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40年弹指一挥间,在与刑事犯罪的较量中,浙江刑事技术的革新脚步从未停止过。

去年,浙江警方在全国公安系统视频比对、指纹比对、DNA比对三大会战中,获两项第一。

1

现场勘查箱

从老三样到百宝箱

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是非常专业的技术活,也是又苦又累的体力活。

老一辈的刑侦专家常说:“现场勘查要蹲下来、趴下去”,讲的就是勘查员在现场的工作状态。

技术员要背着勘查箱去现场,这个勘查箱就像是百宝箱一样,有各种提取现场物证的工具和“高精尖”装备。

以前,勘查员去现场勘查时,勘查箱里放的老三样是:放大镜、化学试剂和一个手电筒。

原舟山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政委徐海滨,曾获得公安部“指纹专家”、浙江省“侦查行家”等荣誉称号,是个干了40年的老刑警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徐海滨他们出门办案“靠双腿和双轮”,双轮就是自行车。

舟山地区海岛众多,所以,船是他们办案的重要交通工具,“当时渡船的班次特别少,但我们又要及时赶到现场”,当年,警方会临时调派码头的捕鱼船,甚至向部队借炮艇去现场。当时还叫舟山地区公安处,有几辆吉普车和摩托车,只有在大案要案的时候才会使用。

当年,徐海滨勘查箱里的手电筒,比其他民警的要高级一点,“一般民警配的是两节电池的,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现场,所以我们的是三节电池的手电筒,是比较豪华的装备了”。

但普通手电筒的灯光并不能满足现场勘查的需要,“很多痕迹在普通光线照射下是没法显现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紫外线观察灯和多波段光源出现了,但这些灯光设备的电源是电箱,当时还没有锂电池这类,光一个电箱就有十五六斤重,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

现在,装进勘查箱里的“宝贝”琳琅满目:便携式红外线夜视仪、金属探测器、足迹扫描仪、便携式熏显系统……瓶瓶罐罐的各种粉末显示剂、放大镜、指南针、尺子、镊子、分规、多用刀、组合旋具、玻璃刀、物证袋……现场照明用的设备也多,勘查灯、防水防爆的探照搜索灯、多波段光源……

这还是一般“标配”,勘查箱大约重20斤左右,要是再多一点,要近30斤,往往勘查员左右手各拎着一只箱子到现场。

重是比以前重,好在“现在交通方便,村道、乡道车子都可以进,所以也很方便”,老刑侦专家韩崇德从 1973年入行成为一名痕迹检验技术员开始,到现在,已经勘查了45年的现场痕迹了。

2

解剖室

新的解剖室投入1700多万

现场,痕检技术员的好搭档是:法医、刑事照相。

以前,法医出现场,身上背着一个20多斤的大箱子,里面装着大大小小的器械。

当时,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解剖室,命案一发,法医在现场解剖,痕检技术员就给搭档“打下手”,帮着递器械。

现在,各地都有了专门的解剖室,如宁波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解剖室投入高达1700多万元。宁波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大队长庞宏兵做法医20多年了,这是在他手上建起的“第三代”解剖室。

“最早的解剖室,其实就是一张解剖台,第二代解剖室有了房间,也有台子,但通风不好”,到了“第三代”,有7张解剖台,还有一张移动解剖台,用的“柳叶刀”是“双立人”……

一般,一个地市级的解剖室有三张解剖台,为什么要这么多解剖台呢?

“避免撞车”,他说,因为解剖室都设在殡仪馆,殡仪馆一般都在郊区,所以主城区的刑侦大队也和他们一起共用解剖室。

现在,刑侦法医一般情况下,不用随身带“柳叶刀”了,勘查箱也轻了,约有七八斤重的箱子里装着物证袋、试管、镊子、钢卷尺、一次性解剖服、手套……

3

物证袋

以前用塑料袋装

物证袋,也在“变身”。“上世纪70年代,我刚进来的时候,我们使用纸盒、纸袋什么的”,韩崇德说,当时,只要是能装东西的,都可以成为物证袋。有时,因为物证有点潮湿,“纸袋会渗水,会破掉”。

到上世纪80年代,物证袋变成了塑料袋,到上世纪90年代,有了 “密封真空的,上面可以写一些案件信息”的专用物证袋。

现场的刑事照相技术员,有点像摄影师,他们的重要装备是相机,但与摄影师不同的是,他们要“拍摄看不见的东西”。

手里的家伙从最早的海鸥、雅西卡120……到现在,佳能数码相机是标配。当年的照相技术员现场拍完照,回到单位要去“暗房”冲照片,现在他们可以“立等可取”。

他们背着的勘查箱里,还有照相专用的光源、紫外红外照相机、多功能摄影仪、摄像机、摄影仪、便携式非线性视频编辑器……“现在,有了PS技术后,移动暗房都用不上了,现场就可以处理图片”,全国有名的刑事照相技术专家、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副大队长汪旭峰说。

现在,刑事照相技术员还是视频侦查员,他们要背着笔记本和硬盘,一到现场,就去看周边有多少个监控探头,当场调监控,看监控……

4

指纹

浙江指纹库 有几千万份指纹信息

指纹是我们的“人体身份证”,像历经22年之久的“浙江第一悬案”的告破,关键证据之一就是当年的一枚指纹线索。

指纹,在刑警眼里,是“证据之王”之一。

现在,浙江警方已初步建成一个庞大的现场勘查信息系统, 就像去年战胜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后者的“脑子”里存下了上万亿份棋谱,任凭你出什么招,它都能马上开动“记忆”想出应对之策。

但在没有现场勘查信息系统之前,所谓“指纹比对”,就是技术员一张张卡片看过来看过去。

68岁的韩崇德,从警42年,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痕检专家高级工程师,曾连续三届担任省公安厅刑侦专家,参与过省内几百起重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痕迹检验鉴定上千起。曾参与破获的大案有1994年千岛湖杀人焚船案、2002年富阳620一家六口被杀案、2002年余杭王军枪案、“浙江第一悬案”、宁波绍兴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2017年天台汗蒸房火灾等。

据他回忆,当时,他们将指纹做成一张张一只手大的小卡片,再把卡片整合起来做成册子,保存在“指纹库”中。

他要比对指纹,就要跑到“指纹库”,一张张翻来覆去地看, “一边看小卡片,一边和边上的那些册子比对”。

那些册子,就是如今“指纹库”的“鼻祖”。

长年累月的翻找,很多“指纹册”上的油墨都褪色了,指纹的差别就在纤毫之间,靠的是人的“眼力见”,但有时,盯着看久了,看多了,“整个脑子就会发昏,可能会漏过关键的部分”。

徐海滨作为全国指纹专家,也遇到过 “经常看个一两天,也没有结果”的情况。

1996年,浙江省建立了指纹库和指纹识别系统。目前,浙江建立的指纹库内已经有几千万份指纹信息。

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指纹室主任姚越武说,现在,指纹识别系统算法越来越精细,系统的识别精度不断提高,识别率在80%以上。

5

DNA

除了能破案 还能帮助寻亲

我们之所以长成这样而不是那样,DNA起着作用。它也是犯罪现场的“证据之王”之一。

1995年,第一个国家级DNA数据库在英国诞生。4年后,1999年,浙江警方开始开展DNA鉴定技术。

李佑英是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七大队五中队中队长,主任法医师,在她参与创建下,杭州刑侦支队DNA实验室成为浙江省首家重点司法鉴定DNA专业实验室。

“以前现场提取的一块物证,可能要一个星期才能出结果,现在当天就可以了”,随着效率加快,很多原来被认为很难鉴定的微量痕迹,被重新调整到易鉴定的范围内。

DNA技术越来越先进,实验室设备也越来越多,几十台大大小小的各种仪器,成了DNA实验室的“标配”。

除了用DNA技术破案,李佑英还帮胡雪岩的爷爷做过鉴定。

2009年,有人意外地在杭州龙井山顶上,发现一个已经被盗过的古墓,古墓里有两具距今约150年的尸骸,疑似是胡雪岩的爷爷、奶奶。

李佑英受邀对尸骸进行DNA鉴定,“盗墓的人,是从女性尸骸的墓穴处挖洞进入的,所以女性尸骸被腐蚀风化得更严重,基本上很难做鉴定了。”

母系遗传的染色体基因比对,已早有成功的案例,她想挑战下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基因比对。结果,这具150年前尸骸Y染色体的DNA,与胡雪岩家族父系后代Y染色体的DNA,数据一致!

这项技术,后来主要用来帮助警方在侦查重大案件时,缩小、锁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

DNA还被运用到更多领域,比如有法医用它来寻亲。

2016年4月,台州温岭刑科室配合民政部门,对当地100多个受政府救助的“无名氏”进行拍照、指纹采集、DNA血样采集。

法医陆高升负责这件事,突然想起一件事:“如果把这群受救助人员的档案放到微信平台上,会不会帮他们找到家呢?”

一篇名为《我想回家,请帮帮我吧》的帖子,出现在温岭刑侦科室微信平台上,帖子扩散得很快,帖子发布的第二天,有人从微信朋友圈里发现了自己的姐妹,马上联系,一位失踪十多年的大姐回家了。

现在,温岭法医瞿志军、陆高升和同事们用DNA和指纹数据库,再加上微信传播,已帮36个身份不明的“无名氏”回家团圆。

6

通信

以前对讲机很笨重 现在微信沟通方便多了

电影《埋伏》中有个桥段:冯巩演的保卫科干事去执行“埋伏”任务,暗中监视一所红房子,冯巩在水塔顶上守了整整三十六天,被人发现时奄奄一息,原来是联防队长忘记通知冯巩及时撤离了。

张春强是湖州市长兴县公安局副局长,也是个老刑警了,他就经历过这样的事。

那会他还是派出所民警,和同事一起去蹲点,守了两天两夜,他们也不敢动,怕嫌疑人万一出现,吃面包喝矿泉水,“当时只有BP机,第三天下午,队长打我BP机,我出去打电话回给他,他说人抓到了,问我在哪里时,才意识到把我们忘了”。

当年,办案时,通信不方便,发电报、打公用电话……徐海滨记得,在1984年,舟山市公安局刑侦科有了一对对讲机,但对讲机很大很笨重,传输范围有限。

“现在办案,大家可以用微信及时沟通,再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了”,张春强说。

破案是每个刑警的使命。那些没破的案子是他们心里的隐痛。

那些跨越十几甚至二十几年的“积案”,是国际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眼里的“冷案”。

他认为,案件的侦破是有黄金期限的,通常来说,案发的头三天,案件是一宗“热案”,也是最易破案的阶段;三天后就成为“温案”;若一个月后仍未破案,这宗案件就会变成“冷案”。

浙江警方从去年开始开展命案积案攻坚专项行动,重新梳理 “冷案”,重新评估,重新踏勘,重新检验……

凭借新刑事技术,浙江警方去年攻坚侦破命案积案88起,是上年的3.3倍,历经20年以上的有32起。

2018年12月21日,绍兴市公安局DNA实验室刚刚通过DNA新技术,破获了8年前发生在上虞的一起命案积案,抓获了王某,这也是浙江警方积极探索新战法破获的又一起命案积案。

2006年3月18日,嘉兴海盐县西塘桥镇一个虾塘棚中,王老伯被杀,由于当年技术有限,案件迟迟未破。2017年10月,警方利用新科技手段对原有现场提取的物证再检验,这起12年前的命案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10个月后,专案组在山东抓获了单某,之后又锁定了另一名嫌疑人江某。

1998年4月20日,原绍兴县皋埠镇集体村一对母女在二楼家中被害,年幼的女孩才6岁,身上的伤惨不忍睹。经勘查,民警从现场提取到一枚血掌纹。2018年5月4日,绍兴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民警邵明比对发现了线索:当年现场留下的痕迹,与嵊州一王姓男子吻合。

……

随着刑事技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越来越先进,真相最终会到来。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首席记者 杨丽 通讯员 谢卓凡    编辑:吴阳杰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图库
镜观中国·新...
南京长江大桥...
“高墙”内见...
第二届埃及中...
武林之夜•中...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戏精”一人饰两角轻松骗走400万  警
高峰来临 周六下午开堵!元旦“出行指南”
遭遇通讯(网络)诈骗时,哪些人更容易上当
杭州市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换届大会召开
杭富城际铁路站名公布 !2年后 富阳人民
富春湾新城未来已来:智能制造、企业总部、
今年杭州新增停车位63502个 公共车位
江湾公园改造完成 今天起重新开放
公司高管扬言"酒后开车更爽" 话音刚落
联合调查组回应权健事件 将据调查结果分类

巴黎:嬉水消夏

墨西哥左翼政党候选...

大草坪露天舞台演绎...

刘杰携《宝贝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