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影 诸葛旦敏 王建美 王伟正 “今天是什么节日?619,意味着开心快乐要长久。能再见到大关小学50年前的同学们,今天很开心,很快乐!”6月19日中午,杭州富阳龙门印象度假酒店,75岁的程荣炳系着红领巾激动地说。这天是大关小学1966-1972年40多名文宣队员50年后再度聚首,程炳荣是当年文宣队的音乐老师。 1961年,18岁的程炳荣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大关小学教音乐。 大关小学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古运河大关桥畔。1954年学校组建“红领巾民乐队”,1958年乐队表演的节目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闻名全国。很多来杭州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都观看过大关小学孩子们的文艺演出。 1966年,大关小学从紫荆街搬到拱宸桥附近。程荣炳吃住在学校,扛起了整个文宣队的教学排练和演出工作。 “其实那时候我很有压力,大关小学的文宣队是当时杭州最有特色的,不能在我手里坏了。”程老师说。 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学校礼堂四面透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天排练前,程老师带着孩子们先做预热操。“先哈哈手,再跺跺脚。搓搓耳朵,让自己暖起来才能拉琴啊。”夏天的排练基本都在晚上,酷热高温加蚊虫叮咬,真的叫苦中作“乐”。 文宣队小队员的父母,基本都在运河边的工厂上班。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条件接触音乐的孩子非常少,他们中很多人的一生也因音乐而改变。 诸葛旦敏后来被杭州歌舞团挑走,一直干到退休。她说当年40多名小团员里,有16个孩子和她一样,后来终生的职业和音乐结缘。 “可以说,大关小学的艺术教育,改变了我们这些运河边穷孩子的命运。” 诸葛旦敏,61岁,因为手指肉实,弹琵琶有力量,被挑选入文宣队。小学毕业后,她被当时的杭州歌舞团选中,改拉大提琴,一直工作到退休。 “当时我家真的很穷,如果没有大关小学,像我这样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走上音乐之路。 “接触了音乐,因为要上台演出,站要站得挺拔,坐要坐得端正,人的气质也改变了很多。” 退休后她和朋友组了“弦趣室内乐团”,经常参加公益演出,教孩子们拉大提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