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走,有人来 朱荣林退休前是英语老师,老伴原来是化工厂的厂长,有一子一女,都在杭州工作,别墅是儿子出资建的,本来小两口也在这里住,但因为上下班不方便,就搬去杭州市区,周末回来。 2016年,朱荣林得了膀胱癌,做完手术,回来后情绪不大好。“家里就我和老太婆,饭菜花样也烧不多,吃肉就是肉,吃菜就是菜,吃完饭就大眼瞪小眼。”朱荣林觉得生活没味道。 王桂芳也察觉出老伴的异样,“每天坐在沙发上发呆,一句话说不对就发火。” 刚好,这个时候,王桂芬看新闻,余杭的一位张阿姨在实验抱团养老,她觉得自家也可以试试。 朱荣林没意见,子女也支持,唯一的要求就是养老的老人们每周日能回自己的家,让朱家人团聚团聚。 招募时,两人提出了几个条件:年龄在60到70岁,有生活自理能力,经济上不能太计较,另外,考虑到周日要把房子腾出来,只能招家住杭州的。 消息一出,报名的有100多人,朱荣林老两口最后从中选出了4户,去年7月正式入住。 大家一住进来就起草了一份《结伴养老协议》,值日就是协议中定下的规矩之一。每个家庭轮值一天,包括给大家准备早餐、买菜、洗菜、以及洗碗等。 当然,这些都不是那么严苛,不值日的人,愿意的话,也会上去搭把手。我去的那个上午,就看到四位阿姨,坐在院落里边聊天边剥毛豆。 除了这些,协议中还写明房间租金,根据朝向从1100到1500元不等,住一押一。 “打扫卫生的一周两次,每月1200元,厨师烧两餐每月2000元,还有一个修剪草木的每月2000元。”朱荣林解释,“每户满打满算,一个月3000元的费用足够了。” 协议中还写下,爱护房东家里的设施、不打议论他人的隐私,说是非等。还规定第一个月为磨合期,不适者可以退出,反应较多者也可由房东提出清退建议。 最初入住的4对,在去年年底陆续走掉,一对是家里老人突发疾病,回去照顾;另一对是因为抽烟等习惯大家不太能接受,主动提出离开。 之后又有两对夫妻和一位独居老太太补缺进来,凑成现在的13人。 闲散的生活 10多分钟后,俞阿姨买菜回来,一条草鱼,一个包心菜,因为前一天还有剩余的菜,只需要补充一点即可。菜单其实都是前一天晚上大家商量好的,谁想吃什么可以提出来。 “我们每天两个荤菜,每周都有鸡鸭鱼肉。”对这里的伙食,俞阿姨基本满意。 俞阿姨和老伴是最早入住的一户,“试住三个月后,我把家全部搬来了,我弟弟的商务车,拉了四趟。” 俞阿姨最满意的是这里的环境,“我就喜欢农村的田园风光,我们老头知道,就随我来。” 更重要的是,俞阿姨年轻时候就是在这附近插的队,听本地人说话,她都觉得亲切。 她说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很闲散:早上6点起床,整理下房间,下午搓搓麻将,晚饭后在院子里溜溜圈,看看电视,就准备睡觉。 “以前在家要打扫卫生,想不想做饭,都要做,现在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了。” 朱荣林也觉得自己的身体和气色好了许多,“吃菜花样多了,营养丰富了,家里有人气,精神也不错。可以说,一开始的目的达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