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自己包麦焦十分开心
年廿九(26日),小姨说做了麦焦,让我们全家去吃。嫂子说她妈妈也做麦焦,请我们去吃。于是我们兵分两路,我和爸妈去小姨家,嫂子和哥哥回她娘家。
麦焦是老家(浙江三门县)年节必备食品,做起来并不方便,我在杭州难得吃到,有点像馅料超级丰富的超大型春卷。要摊面皮,要炒十几个菜。这大约是孩子们第一样“自己做的”食物,因为吃的时候每个人自己动手,选自己喜欢的菜,依次放在面皮里卷成长条,一口下去,真是无比满足。
现在面皮有人卖,逢年过节买的人都排长队。麦焦也有卖的,但没有自己做的好吃,菜品不一样啊。麦焦是一种丰俭由人的食品,以前肉还是奢侈品的时候,卷一卷萝卜丝干和炒米线之类,是麦焦;现在有荤有素有海鲜等10多道菜,还是麦焦。不过,用老爸的话说,没有萝卜丝干和炒米线,那都不够正宗。
用面糊摊出厚薄适合的面皮是个技术活,小姨都是自己摊的。年前吃麦焦,几个阿姨家里有空的人都会叫上,表弟表妹加上孩子,少的时候十几个人多的时候有二十来个人吃,面皮要摊厚厚一叠。今年小姨做了12个菜(嫂子那边准备了18个菜!)。传统的萝卜丝干和肉一起煮,没有油水的萝卜丝干味道不好;芹菜里的墨鱼多到和芹菜平分秋色;五花肉炒洋葱、炒米线、莴笋、土豆丝、番薯豆面……样样都是一大盆。因为用面皮,麦焦的量词是张,我只能吃两张,前提还是放菜时控制用量,每样菜少放一点,否则就只能吃一张,会感觉很亏。包好的麦焦,第二天早上用平底锅煎到外皮金脆,里面热腾腾的,最好五花肉的油润到萝卜丝里,配上粥,总是让我遗憾胃口内存太小。
不过在我心中,麦焦的最佳早餐CP是正月十四元宵节的糟羹。对的,老家的元宵节与众不同,提前一天,据说是因为当年戚继光在正月十四大败倭寇,民众做了糟羹慰劳戚家军,于是有了这个习俗。糟羹是用米粉做的糊糊,里面内容丰富,肉、豆腐、冬笋、芥菜都切成丁炒好,我妈还会加虾仁、牡蛎肉或者蛏子肉等,鲜就一个字。经常在网上互掐的甜党和咸党,在糟羹上可以和谐共处。上面说的是咸版的,还有甜版的,娶了新媳妇的人家就要做甜版的,用番薯粉,配料是各种水果、蜜枣等,叫“新妇糟羹”。小时候在村里,每年元宵节傍晚,小伙伴们就带个碗出门,挨家挨户去吃糟羹,互相比拼谁吃的户数多。不少孩子每年都会立下宏愿吃遍全村,从来没有人实现过,只有一个传说中长了四个胃的人做到了。那时新妇糟羹是最受欢迎的。
小姨今年元宵就要做新妇糟羹了,因为表弟去年10月结婚啦。像我这种提前离乡上班赶不上元宵节糟羹的,大年初一去爬山时,可以去沿路的寺庙吃发财羹,甜咸都有,免费敞开供应。一同爬山的同学笑着说,很多人大年初一的中饭就是这种发财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