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2006年,杭州首次推出“新运河”,万人手拉手,走近大运河。
资深媒体人 王群力
一年一跨越,年年有惊喜。 2006年至2012年,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连续7次推出“新运河”。
时至今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已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和水上黄金旅游线。而且,还在不断有机更新……这一切变化,资深媒体人王群力一直都在关注。
“近10年,杭州城市建设改造当中,最成功的一个案例,就是运河杭州段的改造与提升。” 在接受采访时,王群力郑重地说道。
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20来岁的王群力对运河的印象并不美好,“一提到运河,卖鱼桥这些地方,我都是很恐惧的,拥挤破败,又脏又乱。”
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目光挑剔”的杭州资深媒体人,对运河的印象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文化底蕴应该成为杭州城市竞争力”
王群力喜欢发微博,他关注的事情,自然也流露在上面。
6月22日15时34分,媒体发布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仅5分钟之后,王群力便转发了该微博,并留言:文化底蕴应该成为杭州城市竞争力。
深色T恤,黑框眼镜,在评价运河综保工程时,王群力的大拇指和衣领一样,都是竖起来的。
“如果说,西湖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是继承、研究、梳理了自唐代以来,历代文化人对西湖的认知,那么运河本身的文化价值,曾经是被疏忽的。它的生命力,使得我们从未当作一个遗存,直到21世纪。”王群力接着说,“我始终认为,杭州城市建设改造当中,最成功的一个案例就是运河杭州段的改造与提升。它的成功在于组织建设者把运河改造的起点放置在一条世界著名河流的高度,遵从城市风貌的历史基因,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运河杭州段周边的文化景观和信息,使之形成一个传承有序,有迹可循,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态。”
因工作关系,王群力曾经去拍摄过世界著名的河流——泰晤士河。
2003年,当王群力走在泰晤士河畔时,他忽然意识到,读懂这条河,你也就明白了英国的历史。泰晤士河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王群力说,它承载了英国的命运、承载了伦敦这座城市的命运。看电影《雾都孤儿》,工业革命期间,泰晤士河被严重污染,而如今,整治完毕之后,你能看到200年前的古桥,也能看到最时尚的千禧桥,两岸原来的工业区和库房区变成了产业区,有城市综合体、金融产业、创意产业。
运河的命运与泰晤士河很像,在它周边凝聚了国家、城市、民族命运的变化。而运河杭州段的整治,王群力说,不仅认识的起点高,而且改造与提升的文化水准、设计水准、工艺水准都很高,“高,不是高大上,而是指准确,准确地传承运河文化历史。”
王群力认为,运河杭州段的整治,最成功的是桥西、大兜路、拱宸桥以及周边地方环境的治理。在实现产业转型,土地性质改变,大力度改造的过程中,非常好地兼顾了环境生态,文化信息,地方风貌和经济发展,生活需求的关系。其中,既有大体量的整治,也有细微的调整。真正实现了一个非常科学正确的城市改造理念——有机更新。这体现了杭州的二十一世纪智慧。
“运河综保是有机更新”
王群力的父亲王士伦是著名的古建筑学家,原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群力告诉记者,父亲在世时,曾经多次提过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协调好。
这一点,王群力记忆犹新,并且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对于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的思考。
“如果说,过去的十来年,运河综保是有机更新;那么,未来运河的发展,应该也是有机发展。”王群力说,首先要保证运河文化内涵不流失,并且符合今天的价值规律,能够调动各方资源与力量。
前不久,王群力应邀去日本考察世界遗产“和食”,让他对一切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申遗”,以及遗产的保护,根本不是因为一个静止的历史记忆,而是一个关乎未来的一系列认知、行为的恢复。不同领域文化的恢复,其实就重新建构了我们走向未来的依据。
对此,王群力有很多畅想,其中一条就是关于开展“乡土”教育,在小学的课程中,建立孩子们对运河的认知。
运河申遗成功,杭州荣升“双遗”城市。作为资深媒体人,王群力曾在他的专栏里提出疑问:杭州是不是真为“双遗”城市做好了准备?西湖、运河是不是一个文化孤岛?或者悬空的概念和荣誉?这才是关键。世界遗产,绝对不是空泛的概念,世俗的卖点,橱窗里的宝贝。
“双遗”城市,应该具有对文化遗产保护很高的觉悟与共识,有一种文化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这才是真正考验杭州智慧的地方。
“等到有一天,沿着运河走,沿着运河住,沿着运河创业,运河边有人垂钓,乘船上班的人一波接着一波,人与运河的关系又再次紧密了,那么,也就完成了运河的真正复兴。”说这话时,王群力的眼神中怀有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