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小山丘竟是“政治心脏” 它实证良渚文化进入文明社会 反山、瑶山等贵族墓地的发现使考古学者意识到,良渚一带曾有过一大批显赫权贵。规整的祭坛只是他们的宗教圣地,他们的日常居所、行使权力的政治舞台会在哪里呢? 很长时间里,莫角山这座在早期航空图片上能清晰显示的长方形土墩,一直是个普通的小山丘。它东西长670米、南北宽450米,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 以往当地农民为了盖房常在这里翻土筛沙子,为什么这么高的地方会有沙子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以王明达为领队,杨楠实际主持,在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对莫角山进行了发掘。从剖面上显示出有规律的沙层和泥层相间隔的现象,如此反复达13层之多,考古学者判断它与夯筑活动有关。 此后考古人员精心剥剔出多个层面的成片夯窝遗迹,并最终确认它是良渚时期的大型夯土台基,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人工营建所用的土方量,都是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无法比拟的。由此认定莫角山不仅是良渚遗址群的中心遗址,也是良渚古国的中心遗址。 王明达告诉记者:“我们还在夯土台基上发现了成排的大型柱坑,直径较大的超过1米,而柱洞遗迹显示最粗的柱子直径达60厘米。”这些现象证明良渚贵族驱使大量人力修建了莫角山这一巨大的长方形高台基础,并在上面营造了宫殿一类大型建筑。 “如果把反山遗址的那些大墓比作十三陵,那莫角山遗址就相当于故宫。”在杨楠看来,莫角山遗址从设计营建、组织指挥、劳动力投入、种种礼仪活动等诸多方面所显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社会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之一。 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也在《良渚随笔》中进一步推断:莫角山遗址是否就是良渚文化的一座古城呢?这个疑问在进入21世纪后找到了肯定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