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记者 刘云 发自阿塞拜疆
昨天和前天,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在巴库会议中心举行。
就在昨天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那一刻,我在会场,找到正在激动中的陈同滨,聊了聊她眼里的良渚。
为什么是陈同滨?
她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总规划师,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文本,就是她带领团队,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历时五年,一起编制出来的。
如果说,考古队是发现良渚古城遗址的人,而陈同滨和她的团队,则是用最容易被理解的语言方式,让世界理解、认可良渚的人。
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大会上,陈同滨说了些什么?
以下,就是陈同滨接受快报记者专访的内容——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申遗项目
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定
这样的时刻,我肯定要亲自来看。我想亲自见证这一刻,见证良渚文化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被世界认可的这一刹那,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申遗项目,也不是关于一个文化、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传统习俗的申遗,而是中华文明确实是五千年文明的认定。
以前,中国人都喜欢说上下五千年,但是在国际上来说,你看已经出版过的图书,中国被认可的标志只是到黄河流域的殷墟,它是我们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考古遗址,这是世界公认的。但是,整个长江流域是空白的,而这一次,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一次,我在这里,不仅见证了中国,也见证了整个中华文明,它的被认可,意味着与古印度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并列。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是很不容易的
经常有人说,良渚古城那么伟大,申遗会有什么困难?其实不是,是很不容易的,因为2016年之前国际上还没有认定你。
对一个遗产的理解、解读,包括保护的过程,想把它讲清楚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哪怕是同一个东西,大家看起来还是有距离的。要如何把我们所认识到的良渚价值,传递给不同背景下的评审专家,甚至全世界,是很需要一番心血的。
国际上对良渚遗址的价值接受,要分两步来讲。
对国内来说,良渚遗址从一开始,就是备受考古界关注、期待,甚至更多的关心,是一个重要遗址,因为从它最初出土的玉器,就展现了它精湛的技术,考古界一看就能感觉到整个遗址非同一般。
但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个遗址,它在很长时间都说不太清楚。比方说,今天发现一个贵族墓,明天又找到了一个大型宫殿遗址,这是考古队一年年挖掘,不断有新发现才找到的。
所以,我一直都特别敬佩浙江省考古所的考古队,几十年如一日,就在这一片土地上,找到了一个业已消逝的文明。
国内考古界对良渚遗址的关注是很高的,比如北京大学的教授严文明先生、张忠培先生等几位老前辈,特别关爱,特别支持。在写申遗文本时,北大的赵辉、秦岭等教授都提出了很好的学术观点,把良渚价值挖掘得很到位。
良渚遗址的申遗,对国内考古界的价值研究工作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