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良渚古城,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非常非常多 这场“接力赛”还将继续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7-07 07:40   

都市快报 记者 刘云

“考古是读地下的书,我们要一层一层地去研究历史。”

在央视《开讲啦》舞台上,讲了这句话的刘斌,说到做到,在良渚这片土地上已经“读”了34年,从未离开。

刘斌,198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他长期驻扎良渚考古工地,潜心从事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陈寿田,说他对刘斌有件事一直印象蛮深——

有一年,大年初一值班,去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遗址,当时的“良渚考古工作站”就在莫角山边上,在工作站,见到了刘斌的太太、女儿。一问才知道,一家三口是在考古工地上过的除夕夜。

刘斌说,考古既是智力活,也是体力活,白天要跑考古现场,晚上要查资料、绘制图纸、研究问题、撰写报告,住在这里才能真正静下心来。

这三十多年来,刘斌参加过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茅山(临平)、荷叶地(海宁)、佘墩庙(海宁)、南河浜(嘉兴)等著名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而他最得意的成就,是2006年他和他的团队发现了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国家”——良渚古城。

洛阳铲一铲下去 碰到了“中华第一城”

2006年6月,刘斌带着考古队在瓶窑葡萄畈遗址进行试掘。一条良渚时期的南北向古河道的发现,让刘斌感觉有戏。洛阳铲一铲下去,在3米多深的地方,碰到了石块。

石块刚发现时,刘斌说,这一小片的石块开始几天他也没有太在意,后来想着,这些棱角分明的石块,显然应该是人工开采的。

那么,这些石块取自哪里呢?它们又是怎样被运输过来的呢?

石块上有3米多高的黄土堆积,看样子是一次性堆筑上去的。刘斌说,他就想到了现代修大堤,用的就是这种黄色黏土。那这些问题综合起来,会不会是良渚先民的苕溪大堤?会不会是个大工程?

这些问题,刘斌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常想得彻夜难眠。

带着这些疑问,考古队以葡萄畈遗址为基点,向南北做延伸钻探调查和试掘,一年后,当一个东西1600—1700米,南北1800—19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真真切切地出现在面前时,刘斌说,真的不敢相信它竟是那么的庞大,远远超出了以往对于良渚文化的认知。

可能谁都没想到,一块小小的石块,最后竟然能“石破天惊”成为“中华第一城”!

从它现身开始,我们对它的认识已经不再是盲人摸象般的猜测,一个存在于5300—4300年前的古代王国,景象仿佛历历在目,尽管辉煌的宫殿已经灰飞烟灭,但残垣断壁的遗迹仍然告诉我们,它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从良渚古城及其水利系统的规模、布局来看,它并不亚于同时期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中的都邑性城址。

庞贝古城的考古已持续了两百多年

良渚古城遗址也将如此

如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良渚来说,无疑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刘斌说:“良渚的考古研究,有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国内外学术界能对良渚遗址重大价值有今天这样统一的、高度的认识,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考古人持续的、长达八十多年的接力,我自己只是接力赛队伍中间的一员而已。”

而接下来,这场“接力赛”,还将继续。

“我们对良渚的认识,现在还是一个比较粗线条的框架。”刘斌说,他眼里的良渚,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对它的探索,还将继续。想通过考古,搞清楚良渚古城的整个兴衰过程,也想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良渚先民当时方方面面的生活。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云  编辑:高婷婷
返回
刘斌说,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挖掘,这80年可能做了还不到十分之一,不知道的东西还非常非常多,以后还将继续挖掘,考古不断,发现也不会停,以后都会陆续在遗址公园中展示出来。良渚考古一直在做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就拿动物来说好了,目前已经找到当时有40多种动物,比如猪、狗等,现在都还有。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很多人都以为,遗址公园都做好了,良渚的考古是不是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