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可以入住公租房 中高端人才还能申请人才房 都市快报 记者 岳雁 通讯员 房轩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住房制度经历了从公有化、福利化住房向私有化、商品化的转变。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朝着“住有所居”的方向而努力。
随着商品房市场的蓬勃发展,要做到“住有所居”,就不得不提保障房。 近日,《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印发,明确了今年国务院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13件,拟制定、修订的行政法规42件,其中包括制定城镇住房保障条例。 制定该条例,是为了规范城镇住房保障工作,保障住房困难家庭和个人的基本住房需求,促进实现住有所居。从这里,可以看出保障房的重要性。 这一点,杭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从最早的经济适用房,到廉租房、公租房,以及蓝领公寓、人才房,杭州逐步形成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构建了具有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 作为全国首批12个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城市之一,2017年以来,杭州深入贯彻落实“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改革要求,进一步推进保障房建设、人才专项租赁住房试点分配工作,全力增进住房领域的民生福祉。 截至目前,杭州市区两级公共租赁住房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7.1万余户。挂牌商品住宅配建公租房用地134宗,应配建公租房95.84万平方米。落实人才专项租赁住房用地57宗。 7万余户家庭得到保障 公租房保障人群覆盖面越来越大 方式越来越灵活 杭州是座温暖的城市。今天起,又有1000余户保障家庭将入住银海公寓公租房。 随着外地人口不断涌入,2010年,杭州开始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打破户籍限制,将大学毕业生和创业人员纳入住房保障体系,让包括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在内的新杭州人共享发展成果。 大学毕业3年,独立摄影师,有自己的工作室,这是小屠对外的介绍。其实,整个工作室,加上他这个老板,也就两个人。 “刚刚创业时,还觉得立刻能走上人生巅峰,现在,却每天还在为房租奔波。”小屠说。 这几天,小屠很兴奋,他很快就要搬家了。新家在下沙大学城北区块的银海公寓。“我没买房,申请了公租房,新家在下沙的大学城北区块的银海公寓,现在可以入住了。” 小屠开心地说,公租房小区环境非常好,每个月租金不到1000元,相比以前租房,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工作室最近也接到了一笔单子,日子越过越好。 银海公寓是一个商品房小区配建公租房项目,配建房源有1190套。周边有在建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 像小屠这样的创业者,在杭州公租房申请群体中还有很多。杭州公租房推出近10年来,市区两级公租房已累计保障7.1万户家庭,其中非杭户籍比例已超60%。 除了打破户籍制度,杭州还持续放宽公租房收入准入条件,扩大保障覆盖面。根据杭州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标准的变化,公租房准入条件中的收入标准也实行动态调整。2015年公租房收入标准为47691元,2016年放宽到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8316元,2017年持续放宽至52185元,2018年则为56276元。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扩大保障人群覆盖面,2015年,杭州试点货币补贴保障形式,建立了公租房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的保障模式。 2017年,将补贴标准从原每平方米补贴6元/月提高到每平方米12元/月;2018年,公租房受理模式调整为货币补贴日常受理、实物配租预登记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将货币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平方米18元/月;廉租房货币补贴标准也从每月每平方米补贴30元提高至60元,极大地增强了保障家庭通过市场租赁住房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