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记者参加“长三角一体化”主题走访,坐绿皮火车感受小城变化 制造业和高新企业近年不断落户,看“浙江元素”如何助推当地经济 浙江日报 记者 王益敏 “长三角一体化”是当下的热词。安徽省西南部的池州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下,紧紧抓住契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池州发展的背后,有着庞大“浙江元素”助推。比如,近年来,池州市引进200多家外来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浙江,乐于抱团发展的浙企,更是在当地不断扩大规模,创造了经济新引擎。 近日,钱江晚报记者在“长三角一体化”主题走访中,走进这座距杭州350公里、5小时车程的长江南岸小城——池州,探寻同为长三角追梦人,同处长江经济带的浙皖是如何协同奋力奔跑的。 外出务工者少了,来旅游的人多了 深夜零点多,池州火车站候车室里,还有两三百名旅客等候上车。入口上方的大显示屏上,滚动着k字头班车的发车时间,它们的终点大多为南京、苏州、宁波等长三角地区。 安检处的小陶在火车站工作了六七年时间,趁着刚送完一列班车,她从布袋里拿出一颗碧桃,充当夜宵。池州下辖除了著名的九华山景区,还有唐朝诗人杜牧“带火”的景点——杏花村,当年古人寻酒之处,如今不仅景美、农产特色也越来越多,碧桃就是其中之一。 “三年多前,池州站通了高铁,来这里更便利,游客也多了起来。”小陶说,从池州站出发,沿着长江,西至武汉、东到上海,全程三个多小时,绿皮车(k字头班车)逐渐成了只能在深夜唱戏的配角。 在小陶的印象中,深夜坐绿皮车的,大多是外出务工的池州人,而经济相对发达的江浙地区,成了这些年轻人的首选,“最近一两年,深夜的乘客也越来越少,听说很多人都回来,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记者跟着人群上了车次为k1218次的绿皮车,这趟起点为南昌,终点为宁波的绿皮车,晚上8时许发车,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是次日上午10点半左右。“16节的车厢,拎着大包小包外出务工的人确实少了。”车内,推着四轮售货的明霞对此也是深有感触,“酸辣粉、方便面、泡椒凤爪……以前一趟每样总能卖出百来包,现在总共加起来也卖不到100包。” 纺织厂搬迁一年后产值翻番 张肖四是安徽新春纺织有限公司的一名牵经工,池州人,今年33岁的他在家门口赚到了和外出打工几乎同样的工资。安徽新春总经理叫黄冬良,浙江嘉善人,年近50岁。20多年前,他和同乡合伙在浙江嘉兴、江苏吴江等地开起纺织厂。“三四年前,我们开始寻找新的生产基地。”黄冬良说,最终在一年多前,选择到池州落地。 安徽新春所在的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距离池州市区大约20公里,车程约半小时,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园区从2013年开始兴建,为吸引企业入驻,推出不少优惠政策进行扶持。最近两三年来,在定向招商政策下,大批来自江浙的企业,开始纷纷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