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记者 翁杰 通讯员 钟欢欢 6月8日下午,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会在宁波举办。大会现场成功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143亿美元。 仔细研究这些项目,记者发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浙江企业的参与模式及深度、广度正悄然升级。 抢抓新机遇 现场签约企业中,卡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十分吸引眼球,其将在印尼投资建设国际工业区,总投资达9.8亿美元、占地1600公顷。不同于单个的工业项目投资,该公司董事长朱张金要在印尼搭建一个浙江企业“走出去”的平台。 “具体来说,我们就是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去建标准厂房、货运码头、电厂、污水处理工程等。”在朱张金看来,当前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其对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将大幅提升。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这名做皮革起家的浙商,如今对自己有了新定位——卡森国际“一带一路”经济特区运营商。 据悉,卡森已经在柬埔寨开发了一个经济特区,一期建设4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目前这些厂房已经全部租给了100多家企业。 履行社会责任 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算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老面孔了。从2013年起,该公司就开始在印尼建设占地达2012公顷的产业园,已完成投资约80亿美元。相较于这些颇为惊艳的数据,公司董事局主席项光达在当天大会上作为企业家代表发言时却说,更让他骄傲的是企业在当地履行的社会责任。 “随着项目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要深耕‘一带一路’,必须履行好企业在当地的社会责任。”项光达说,正因如此,从2013年起,青山控股一手建工业园区,一手在当地建设道路、学校、住房等。尤其是前两年当地发生重大洪灾时,企业也派出大量人力、投入物力参与救灾。 “青山控股的表现让我们看到,浙江企业是‘一带一路’的真正建设者,而不是资源掠夺者。”受邀前来参会的青山项目印尼负责人Sutanto告诉记者,青山项目改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最直接的就是带去就业岗位3万个。青山控股还通过开设技工培训学校、实行中国和印尼员工“师徒制”等培训了大量印尼工人。 据了解,在青山项目工作的印尼员工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Sutanto说,这在当地是相当优厚的薪资水平,比项目入驻前高了一倍多。原先,项目所在地的8个村仅有居民约5000人,青山项目落户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搬来居住,形成了一个约5万人的小镇。 尊重当地习俗、融入当地社会,这已经成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的浙江企业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