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王莉莉 “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的2018年的年度账单,虽然“来得比往年晚了些”,却依然在近段时间刷屏了朋友圈,承包了热搜榜。短短几年间,从无到有,从少到众,互联网平台的各种花式年末盘点和总结,成为很多人新年期间必不可少的“仪式感”之一。 年度总结为啥这么火?有趣好玩的背后,是其满足了用户个性化价值观和“被关注”的体验感。各个平台借助技术手段,记录和统计用户的行为习惯,描摹出每个人不同的生活场景和审美情趣,这种差异化促使和催生了个人的分享欲。如果说支付宝、京东等购物支付平台账单触发的是物质层级的分享,那么网易云音乐、虾米、Keep等音乐、电影、健身和社交平台总结,则是一种精神层级的个性彰显。 当我们感伤于一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这些年末账单、总结用温情、诙谐、务实、生动的形式,用一个个数据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年生活和心灵的轨迹。如果用“说人话”的方式表达的话,即这些账单满足了人们“炫富、秀生活、晒品位”的原始欲望。 然而,当我们被贴上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而产生的各种五花八门的标签时,那些真的能代表我们过去的一年吗?大数据真的比我们更懂自己吗? 前一阵子,被网友疯狂“催更”后姗姗来迟的网易云音乐年度歌单,并不如往年那般大获好评,反而被爆出统计失误、数据偏差等BUG——没听过的歌赫然上榜,不喜欢的风格却被贴上标签,作为 “彩蛋”出现的“一歌一遇”用户匹配聊天功能也遭到冷遇;而最令人期待的支付宝账单在刷屏的同时,也给很多人留下了“千古谜团”:消费额比收入还高,我哪来这么多钱?由此还催生了一个新热词叫“账单式小康”。 以大数据为名的年度总结,可谓成也大数据,败也大数据。人是一种多变的生物,大数据能总结以往的行为,目前却难言可预测未来的变化;大数据能记录行为和轨迹,却无法辨析失误,对行为背后的动因分析也只能浅尝即止;大数据或许知道“我在干什么”,却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干”。 用二维平面数据分析多维立体人,最终难免落得个“你不懂我”的惨淡分手。所以,对待这些年度账单或总结,实际上就是我们对待大数据和所谓“算法”的态度:不必太认真,不要被标签,看过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