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她身先士卒,一改原先那种“坐门等生意”的做法,带领华日几乎所有的干部和骨干组成销售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冬令促销活动。 在原本制冷产品滞销的严冬时节,陈励君和华日的销售人员却抱着冰箱在哈尔滨、唐山等地的冰天雪地大声叫卖。这种一反常态的做法,再加上大力度的折扣,反而获得了良好的销售效果,让华日在市场寒冬中打破了僵局。这样的“冬季促销”行为,也成为了陈励君此后对于华日“走出去”精神的诠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度来袭。中国政府在2009年推出了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扩大内需政策,很多大牌家电企业对此不屑一顾。而陈励君却敏锐地意识到了9亿农民和中小城市居民的消费潜力,她让华日积极竞标准备材料、设计适合农村消费者的产品。结果,企业上报的所有品种均中标国家“家电下乡”产品,并覆盖到了全部省份。 经此一役,华日不仅成功地消除了经济衰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进一步在农村市场站稳脚跟。 四度挂帅:勇担社会责任 力推技术革新 陈励君说,科技创新一直是华日几十年来驱动企业发展的根基,即使在缺乏资金和设备的年代也是如此。因为她始终认为,冰箱内存放的食品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此外,冰箱是所有家电中唯一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损耗度高。因此冰箱的技术尤为关键。 华日在1992年问世的电脑冰箱,就运用了当时行业最先进的技术,通过电脑自动控制,冰箱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30摄氏度,而且可以通过感知实物的温度来调节冰箱运行。 “当年国家科委还专门牵头召开新闻发布会,为这台冰箱做推介。”陈励君说。 1994年,华日又研发出国内首台模糊控制电脑冰箱,这代产品的特点是可以感知环境温度,可以设定最佳温度控制点。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华日在数字冰箱研发方面也卓有成效,产品不仅温度控制更为精确,还运用了生物工程技术,甚至可以满足活菌细胞极其苛刻的生存需要。 如果说这些创新是华日的内生驱动力,那么对制冷设备的无氟改造,则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倒逼技术革新的体现。 上世纪90年代初,南极上空被发现臭氧层遭受到过量排放的氟利昂破坏后,联合国环境署召集发达国家和工业转型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了环境大会,探讨大气层保护措施,其中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引导制冷设备生产商寻找氟利昂的替代品。 在科学家研制出R-134a、R600A等无害替代物后,联合国环境署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愿意承接技术改造的试点企业,经过多方考察,他们在中国选中了华日。 “说实话,对于当时消费者而言,普遍缺乏环境意识,他们并不会去关注冰箱的制冷剂是什么成分,但对于制造企业而言,率先进行新技术改造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大幅提升。”陈励君坦言,在多数国内企业都不愿冒这个险的时候,她的内心也有些忐忑:华日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吗? “考虑之下,我觉得这是一件造福人类的好事,也是大势所趋,如果所有企业都不愿参与,未来还有什么制冷剂可用?”陈励君又一次抬起了瘦弱的肩膀,勇敢地扛下了改造任务。 1998年,6名德国专家入驻华日,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同实施了由蒙特利尔多边基金会支持的以环戊烷为发泡剂、异丁烷为制冷剂的无氟技术改造。2000年,改造项目完成技改并通过联合国专家组的验收,华日无氟替代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联合国“蒙特利尔”协议的先进案例。 因为这个项目,华日后来还荣获了联合国环境署“示范项目杰出贡献奖”,这是中国家电冰箱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