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了大江南北,中国就像一个刚被叫醒的巨人,头脑接收了讯号,肢体仍在缓慢解冻之中。
这年六月的一天,杭州上城区龙翔里的几间旧民房中,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时不时把一些纸箱和工具搬进屋内,关上门后,里面传出了乒乒乓乓的敲打声,昼夜不停。 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在这几间旧屋之中,后来诞生了一家叫做“华日”的制冷设备企业,现如今,它已是国内存活时间最长民营冰箱制造商。那群年轻人中,为首的瘦弱女子叫陈励君。 在华日创立至今的34年中,大部分时间陈励君就像一头老黄牛那样,低调而勤勉,埋头于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很少理会外界的喧闹;只有在那几次历经危难、遭遇瓶颈的时刻,她又像一名斗士,以女性少有的勇气披挂上阵,大声疾呼,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力挽狂澜,趟出了一条波澜壮阔革新之路。 首度挂帅:几间民房中 敲打出双门冰箱 和很多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民营企业家一样,陈励君的青春挥洒在了田间地头和辛苦劳作之中,“我出身在一个华侨家庭,文革时期,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在20岁上下的年纪就到天寒地冻的黑龙江支援边疆建设,一待就是7年多,能吃的苦都吃过了。”陈励君说。 1976年,从东北回到杭州后,陈励君进入了上城区一家做塑料包装的街道企业当工人,凭借踏实勤奋和心灵手巧,她很快就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不久之后又晋升为副厂长。 1984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的大江南北,创业办厂做产品成为许多人的冲动,一些以挂靠当地街道形式创办的小企业逐渐崭露头角。这时,身上天然带有“不安分”因子的陈励君,也有了自主创业的想法。 “当时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整个社会的物资供应依然十分紧缺,特别是必要的生活用品,仍需凭票购买。”陈励君说,冰箱在当时普通百姓家庭中非常少见,国内生产厂商也寥寥无几,基本要依靠进口,“只有需要存放胰岛素的糖尿病人,拿着医院开出的证明和外汇单,才能到商场去买上一台”。 陈励君决定就以此为切入口,创办一家冰箱生产企业。恰逢此时,在改革开放带来政策环境放松后,陈励君父亲在德国的亲戚给他们寄来了1.7万马克用于改善生活。善解人意且富有远见的父亲,将这笔钱的一大半留给了陈励君三兄妹用于办厂。 陈励君租下了一处不到300米的民房,“起初,没有技术、没有设备,光凭这么几个人,想要造出冰箱谈何容易!于是我们从日本买回了几台松下冰箱,逐一研究。” 在强烈的使命感和不服输的劲头的驱动下,仅仅过了6个月,陈励君竟然“捣鼓”出了一台完整的双门冰箱样机。 1984年12月31日,是一个让陈励君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新鲜出炉的冰箱第一次成功完成了制冷试验。陈励君兴奋得像个孩子,她冲到二楼,一把把将冰块从阳台上撒了下来。这一幕,被闻讯赶来的电视台记者拍了下来。 1984年被誉为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诞生的“元年”,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海尔的张瑞敏都在这年走上创业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