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运人家公租房小区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自上而下的改革魄力走进每一座城市,让住房回归其居住属性。“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成为楼市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更传递出新时代的国家信念: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并举的“杭州特色”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准入条件放宽、补贴标准提高、保障范围扩大……杭州住房保障工作的持续推进,成就了老百姓一个个住房梦、安居梦。
顺应杭州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杭州住房保障工作在“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两大工程上持续推动,让杭州人民“住得好”“住得美”,切实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继续彰显出全国典范的样本价值。
全年申请2.5万余户,大学生和创客成主力军
冬季的杭州,26岁的陈小姐,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夜色中,灯光照亮了城市的天空。陈小姐说,我的梦想终于有了支点。
成为陈小姐梦想支点的是杭州公租房住房保障体系的扎实推进。今年,陈小姐就可以搬进期待已久的公租房——杭州金家渡地铁口附近的良和雅苑。
陈小姐,大学毕业2年,租住在火车东站附近,每月房租开支高达4000元,令这位初入职场的90后不得不面对艰难的人生选择题:“逃离”还是“留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小姐申请了了2017年的公租房,幸运的是,从申请、审核到摇号、选房,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如今,她已经幸运地成为了良和雅苑公租房的“准租户”,今年便可搬进新家。
“能这么快就实现自己的独立住房梦想,真的有点不可思议。”陈小姐回忆起当初的摇号经历,依然很是兴奋:“小区附近的地铁站刚开通,从家到单位只要20分钟的时候,比以前租房还方便。”
和大多数来杭州发展的年轻人一样,陈小姐也经历过望房兴叹的苦闷和频繁搬家的租房经历,作为杭州公租房突破了保障对象的户籍限制的直接受益者,陈小姐对这座城市有种强烈的归属感。如果能留下来,并不想逃离,这是城市年轻人的共同心愿。住房保障体系安居力度加大后,留住了更多的年轻人,也给了他们生活的梦想。2017年,新就业大学生和创业群体申请公租房比例达63%,成为申请主力军。
象山人家公租房小区
其实,杭州公租房一开始就突破了户籍限制,除具备本地户籍的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可以申请以外,非户籍的新就业大学生和创业群体也被纳入了保障体系。为了与城市发展同步,让更多困难群体“弱者有其助”,今年,公租房申请门槛继续降低,年收入最低标准从48315元调整至52185元;调整本地户籍的准入口径,取消了“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市区农村户籍限制。同时,货币补贴的租金标准直接翻了一番,由6元/月/平方米提高至12元/月/平方米,而且这一补贴标准有望在2018年进一步提升。
收入标准放宽、货币补贴提高,小区漂亮,租金还比同地段商品房低一大截,使得杭州市本级公租房申请一年比一年火爆。
有数据显示:2017年,杭州市公租房申请量达2.5万余户,相较2015年的7300余户,以及2016年的1.3万户,其数量呈飞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高达80%。
数据的背后,凝结的是不忘初心,兑现“住有所居”这一民生承诺的“身体力行”。自2010年以来,杭州住房保障经历了从“以售为主”向“以租为主”的战略转变,公共租赁房开始进入市场并不断扩大规模。由此,杭州住房保障体系向公租房为主转变。多年来,杭州的公租房保障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通过保障体系、管理体系的调整与升级,实现了从“实物配租为主”到“实物货币并举”的顺利过渡,真正做到了“应保尽保”。
2017年,杭州住保房管局在住房保障体系上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按照“挖掘一批”“调剂一批”“配建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大公租房房源筹建力度,新增公租房实物分配8514套,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2%;新增货币补贴保障家庭1619户,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7%;45个公租房小区集中落实到位,帮助5800余户家庭实现安居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