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慢读杭州
 
 
说吧,这些“非遗”的记忆
2016-07-08 10:21:55 杭州网

初夏的日子里,小城从枝头的鸟语中醒来,从自行车“丁零零”的清脆中醒来。走进雨中的街巷,廊檐上的雨滴落在凹凸的青石板上,滴答滴答。余杭蜿蜒的版图上,每天发生的故事从这端延伸到另一端。不知经历了多少光阴的洗礼,有过去的影子,也有未来的光线。

在这里,不仅有光与影,还有用线勾勒的美图。聆听这些故事,在城市的角落,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属于时代的、也属于岁月的故事。

时代在发展,小城正在被现代化的氛围所簇拥。走在这样的城市里,你会察觉,很多曾经满大街都能见到的事物渐渐消失,很多曾经的辉煌逐渐离我们远去。但在与小城的接触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些人对这些事物的执着,对这些人类文化遗产的坚守,有人说他们是固步自封的守旧者,而他们的坚守却形成了城市中不一样的风景。这样的执着,或许就是小城能够给予我们感动的地方吧!

皮影戏:余杭光影的故事

在用光影记录时光的同时,时光也见证了光影。今天,我们就首先来讲讲余杭光影的故事——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2011年11月27日,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这影子戏法依然逃不脱现下皮犹在影孤单戏何存的尴尬境地。

“村前大树下,一盏灯泡加一方白丝布组成一个不大的戏台,台上艺人用皮影和曲乐演绎经典的故事,台下观众则坐在马扎凳上,手托下巴看得正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皮影戏充满了每一个农村人的童年回忆。正当这种记忆逐渐在人们的脑海里模糊,余杭区良渚二小那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对皮影戏的倾情演绎,让人们看到了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的曙光。

一个个巴掌大小的皮影,在7个四年级学生的集体操控下,被演绎得惟妙惟肖、趣味十足

动听的乐曲、可爱的角色、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巴掌大小的皮影,在7个四年级学生的集体操控下,被演绎得惟妙惟肖、趣味十足。

2016年已经是良渚二小成立皮影戏社团的第9个年头。2008年,该校成立了余杭区内第一个小学皮影戏社团。说到该社团的成立,创建人文静老师说,这个想法源于有一年她去北京旅游。当时看到一些老艺人在教小孩玩皮影戏,小孩在那玩得津津有味。将皮影戏引入学校,让更多的学生来认识、学习并传承这项技艺,这个做法应该会很不错。说干就干,2008年春节后,文静老师就跟学校申请,在音乐室配备了表演皮影戏的道具,再通过让孩子们观看皮影戏视频资料、感受道具的使用等,让他们对皮影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那一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会选出一批学生参加皮影戏社团,并通过一个学期的排练,将一年一度的皮影新戏呈现给大家。

许多古老的行业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皮影尤甚。当皮影逐渐成为书上记载的一个剧目名词,当皮影戏被列入濒危灭绝的艺术保护名录,当肯下苦功学皮影的人也越来越少,良渚街道与良渚二小却在为皮影重新散发清香而努力着。组建社团、拜师学艺、申报项目……在全区“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项目的推动下,良渚二小于2011年末成为区皮影戏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当一个个忙碌的小身躯挤在幕后倾情演绎光与影的美妙,当一双双大眼睛在台下忘情欣赏皮影人物演绎的现代故事,皮影戏的传承已然露出了一线曙光。

皮影戏演绎的原理是什么?它是怎样操纵的?屏幕上绚丽逼真的皮影人物,在幕后又是怎样的?神奇的皮影对孩子们有着太大的吸引力。

“首先是学生自由报名,接着我们再进行筛选。”文静老师说,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手较小,而且身高普遍不够,所以动员报名主要集中在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筛选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对音乐的综合感受。

教学楼五楼是学校特别设置的多功能皮影教室,内包含皮影戏排练区、观影区、皮影道具及头像展览区、皮影相关资料借阅区等四个功能区域,为皮影戏传承提供了场地。为真正实现皮影戏进课堂,学校还将皮影纳入了教学课程。在音乐课上,老师常会给孩子们播放有关皮影戏的视频,并给他们讲述皮影戏的起源、皮影制作、皮影戏的发展历史等知识。每次班队活动,班主任也会组织本班学生观看皮影剧目的录像资料,穿插介绍一些皮影的相关历史文化,所以在良渚二小,每个孩子对皮影戏都不陌生。每到皮影戏社团排练的时间,社团外的其他孩子们就会跑到音乐教室,饶有兴致地观赏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

仿佛岁月只是稍稍打了个盹,时光未老,童年犹在

为了让皮影教学更加专业化,学校还聘请北京皮影剧团的老师来给师生们做了为期10天的培训,内容涉及皮影戏的道具制作、道具操纵、皮影剧目表演等,并为该校量身订制了皮影表演的专业舞台、灯光及道具。此外,文静老师还带孩子们外出学习与观摩。在中国美院皮影博物馆,孩子们欣赏了中国各大皮影流派的遗珍,还见到了现存数量极少的、为皮影表演伴奏的全套打击乐器,并与博物馆的研究员一起讨论皮影的操作技巧。在余杭区塘栖镇卫家班皮影剧团,孩子们探访了老艺人柴爷爷,了解了卫家班皮影剧团在发展与鼎盛时期的表演盛况及日渐衰落的过程,更加激起了传承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

2011年末,在余杭区“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项目的推动下,良渚二小成为余杭区皮影戏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基地成立代表着一段总结,同时更是一段新的开始。

早在2008年,良渚二小的皮影社团就在第十六届余杭区中小学生艺术节中斩获小学组曲艺类比赛一等奖,并在当年的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上荣获小学组戏剧类比赛一等奖,此后年年佳绩频出。小有名气的皮影社团还常常受邀参加各类演出,曾参加了2008年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的闭幕演出,也曾应邀在第七届、第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青少年分会场上表演,还曾受邀在2012年文化遗产日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启动仪式上进行表演。每一次演出,在场的观众无不动容,特别是对于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时隔数十载重新见到幕布后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仿佛岁月只是稍稍打了个盹,时光未老,童年犹在。

一个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在光与影的穿梭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采访当天,7名四年级的小姑娘再现了前不久刚参加过第十九届余杭区中小学生艺术节的参赛节目——《老鼠偷油》。一个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在光与影的穿梭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传统的皮影戏一般都是老艺人们自唱自演,而现在我们配上音乐、灯光以及烟雾,使表演的气氛更浓。”文静老师介绍,皮影戏要发展,除了传承传统的一些手法外,实践创新也是时代赋予的要求。

屏幕后方,几个小演员井然有序地忙活着:有的操控音响,有的负责灯光,有的传递皮影角色,有的则负责制造烟雾……文静老师说,孩子们在刚上手时难度很大,所以每天都要抽出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进行密集训练,起初是一对一的训练,等到每个人的分工熟练了再进行团体合作训练,而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尽管台上的表演只有短短十来分钟,可台下的付出却是老师和孩子们一学期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辛苦努力。

“第一次看到皮影戏的时候,感觉他们都好厉害。”现场一位小演员告诉记者,没想到如今自己也能和同伴们一起表演,简直太神奇了。小演员们都说,一场皮影戏的成功离不开每个人的倾力合作,每当排练中遇到失误,文静老师就会让大家坐下来讨论,设想在大型演出时出现各种紧急情况该如何处理、如何解决。

“以前感觉皮影戏离我们很远,原来离我们这么近。”老师和孩子们都表示,在进行皮影戏的表演和传承中,他们收获最多的是参与其中的快乐。老一辈的童年记忆,如今在新一代的童年人身上熠熠生辉,当古老邂逅年轻,皮影的远方还会远吗?

永泰刺绣:用针线绘制的民间美术

余杭的刺绣也同样拥有着很多故事。说到刺绣,自然要与女子联系到一块儿。过去,在仁和街道的永泰村一带,家家户户的姑娘几乎都会刺绣。准备出嫁的姑娘,会在自己的嫁妆上绣龙凤、白头翁等以示白头到老;孩子出生后,母亲会在孩子的鞋帽上绣上老虎、八卦等图案,既美观又有吉祥意味。

小孩佩戴历本袋是一个风俗习惯,一个色彩明艳的绸缎历本袋可以从婴儿时期戴到四五岁

永泰刺绣据说早年间是从明代千金小姐的高楼绣花开始的,并于清代盛行。旧时的永泰刺绣是当地姑娘们的必修课,几乎每人都能绣上一针,因当时绣花布尚少,必须自绣,以做各种装饰。而如今,随着印花的增多和机械绣花的发展,村民们身上那一朵朵手工绣出的美丽图案也变得日渐稀有,永泰村的绣娘们又去了哪里呢?

在知情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仁和街道永泰村徐家塘的周寿珍家。今年84岁的周寿珍是永泰村中目前最为年长的绣娘,她绣的虎头鞋、绣花鞋、狗头帽、披肩及永泰马灯队队旗上的双龙绣花等在村中无人不晓,并且人人称道。采访当天,阳光正好,一头白发的周寿珍正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捣鼓着五颜六色的针线,此时她正在绣一个老虎样子的“历本袋”,为了便于区分线的颜色,周寿珍穿好针后将它们一根根都固定在了衣袖上。

“历本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们熟知的香囊、香包。囊中塞满香料、棉絮以及桃叶、朱砂等物件;囊面上绣着花鸟、蝴蝶、老虎头等图案。一个个精美漂亮的“历本袋”,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深爱意。“过去,大人在小孩出生前就准备好了历本袋,等孩子出生后就随身戴着,以保平安。”周寿珍说,小孩佩戴历本袋一直是永泰村的一个风俗习惯,一个色彩明艳的绸缎历本袋可以从婴儿时期戴到四五岁。

仔细端详周寿珍做的“历本袋”,其样式称得上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不仅图案种类多样,补充的流苏、吊坠等也给“历本袋”增添了许多“姿色”。至于制作用的材料,周寿珍介绍,附近有家围巾初加工厂,她的线就来自于那里,刚拿回来时,五颜六色的线都团在一起,她必须一根一根地捋出来;另外一些珠子、吊坠等材料,则是她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搜罗来的。

这么复杂的图案,难道事先都要一个个打好图样吗?周寿珍摆了摆手,她说,自己从12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做刺绣,久而久之,手法就熟练了。每绣一个图案前,她的脑海中就已经形成了该图案的雏形和色彩的搭配。不过尽管省了打图样的时间,周寿珍说,一个简单的老虎样子的“历本袋”,绣绣做做也要花上一整天的工夫。“绣急了就容易出错,绣出来也不好看,所以一针一线都要很讲究。”

现在民间手工刺绣的东西用得不多了,但这种手艺不会消失

除了周寿珍,永泰村比较知名的绣娘还有沈阿如、沈贵子、劳阿华、俞秋英等。据了解,传统的永泰刺绣共分描图、选布料、成坯、上帮刺绣、镶边,塞脚等步骤。图案是从专门卖花样的人那里买来的,也有自己描绘的,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的图案;布料也分购入和自织,也是因人因事选择布的颜色,也可用各种颜色合成一件绣品;成坯时,把选好的图案描到布上。有的要做好坯子后拿在手里才能作花,如鞋帮就是先用粉笔把花描在一只鞋子上,再把两只鞋合在一起,用手指用力揿压使白粉痕迹印在另一只鞋上。如果是衣服、手绢等,选布后不需要做坯,直接用粉笔描上图案即可;上帮也有讲究,软布应上圆帮或用木架绷紧,然后再绣花;绣花完毕后,把棉花塞进两层布中间,使成立体形,再缝制成帽子或其他挂件。

“以前的刺绣要简单一些,现在绣得复杂了。”周寿珍说,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化,刺绣要跟上这个脚步。由于周寿珍的刺绣做得好,村里村外的人都喜欢上她这里来买绣品。说到这,周寿珍不禁很自豪:没想到自己绣的东西这么受欢迎! 2011年,周寿珍被认定为第二批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她又被评为第四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杭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每年举办的民间艺术节上,周寿珍的刺绣作品都会被作为民间艺术的代表送展,其作品还被收录在《余杭区民间艺术大观》一书中,所做“历本袋”更是从余杭出发,走进了杭城寻常百姓家。

如今,刺绣已经成为周寿珍的一大生活乐趣,一有时间,她就会坐下来拿起针线,跟刺绣做朋友。“只要我的眼睛还能看见,我就会一直绣下去。”令周寿珍高兴的是,如今她的女儿和儿媳也学会了刺绣,并时常在家跟着她一块儿做绣品。“虽然现在民间手工刺绣的东西用得不多了,但这种手艺还是不能从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断掉。”周寿珍的女儿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葛玲燕 金晓榕 陈连孝 沈祥林    编辑:钟一鸣    
     图库
南京理工大学“奇 ...
幸福开遍雪域高原
人生璀璨如烟火
盘点各国灾难中的动物
papi酱毕业照美成 ...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受台风“尼伯特”影响 杭州停运部分动车组列车
·超强台风“尼伯特”逼近 9日-11日杭州或有暴...
·来浙江美术馆看场“艺术范儿”的垃圾文化展
·超强台风“尼伯特”来袭 杭州市城管委展开全...
·杭州东站再添新技能 周边游、租车游一站搞定
·杭州市民政局积极防御“尼伯特”超强台风
·杭州消防用实验攻破吸尘器可乐神奇灭火的谣言
·医院医疗垃圾流入黑作坊 输液袋等制成塑料杯
·男子骑电动车回家脖卡护栏死亡
·母亲深陷传销 儿子千里劝母知返被拒认是其子

比利时“大帝巡游 ...

中俄"合作-2016"联...

邓紫棋与妈妈度假

王菲窦靖童罕见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