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林和靖墓。©雲廬里摄,2017 孤山在唐代时,就已经有了繁盛的梅花,且唐代的孤山是“岁寒三友”松、竹、梅齐聚。而孤山后来能够“著闻四方”,则始于“梅妻鹤子”的“宋和靖处士”(李祁在《巢居阁记》)。在今孤山之阴,和靖处士墓仍存。 梅妻鹤子山中相 林逋(967-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杭州钱塘人(一说浙江大里黄贤村),北宋诗人,世称“西湖处士”。少时父母早亡,家境贫寒。但他发愤读书,好学上进,经史百家无不通晓,且擅书画,工诗词。林逋性情恬淡好古,不趋荣利,终生不娶也不出仕。初游历于江、淮之间,四十余岁后归隐于杭州西湖孤山,二十余年足不及城市。
▲ 林逋像,源自日本狩野常信《三十六诗仙图卷》,纸本,水墨设色,纵37.3cm、横860.1cm,日本京都诗仙堂藏
据宋沈括《梦溪笔谈》、清《湖山便览》,林逋在孤山隐居期间,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同时又驯养了鹤一只名“鸣皋”(《湖山便览》言一只,《梦溪笔谈》言两只)。若有客来访又恰逢其泛舟湖上,家童即放鹤上天。林逋见到白鹤在湖上起舞盘旋后,必归棹而回接待客人。又传林逋在孤山隐居时,在孤山隐庐周旁多植梅,故有“梅妻鹤子”一说。
▲ 南宋.马远《林和靖月下赏梅图》,绢本设色,纵24.5cm、横38.6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因林逋,孤山多梅,且林逋爱梅、亦是赏梅的高手。据清范祖述《杭俗遗风》:“梅花之盛,莫过孤山、金沙港二处。孤山为宋处士林和靖先生隐居之所,其墓在也。有巢居阁一所,放鹤亭一座,白鹤一双,梅花三百六十株。”明高濂在《四时幽赏.孤山月下看梅花》言:“孤山旧址,逋老种梅三百六十,已废;继种者,今又寥寥尽矣。孙中贵公补植原数……携尊吟赏,则‘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趣,何能真见实际!”
▲ 孤山月下看梅花,源自《四时幽赏》,明高濂撰,野间三竹画,1667年跋写本
林逋隐居孤山二十余年未进城,名气甚大。宋真宗几次请他出仕都被拒,只得赐号“和靖处士”(南宋张岱《西湖梦寻》),赐与粟帛,诏命地方长官须“岁时劳问”。林逋闲居无事时,尝在茅草屋旁自筑墓穴。临终之前,曾遗诗《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于后人,云: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前一句自喜一生不为天命君权所苦,隐居生活飘逸自乐。后一句借古讽今,先言司马相如即使死后,汉武帝从他家里还发现了一封谈封禅的奏书,极尽谄媚之语以歌颂汉武帝功德,为文人所耻笑;后暗中讽喻了当时热衷于仕途的文人,特别是那位临终时懊悔未曾劝谏宋真宗受天书、封泰山的一代名相王旦(957-1017年,北宋名相)。 林逋隐庐时与玛瑙寺毗邻,故和靖与时玛瑙寺高僧智园(976-1022年)常有诗文唱合。智园曾有诗《赠林逋处士》云: 深居猿鸟共忘机,荀孟才华鹤氅衣。 满砌落花春病起,一湖明月夜渔归。 风摇野水青蒲短,雨过闲园紫蕨肥。 尘土满床书万卷,玄眕何日到松扉。 在诗中,智圆高度称赞了林逋的人格与才华,认为林逋不仅是位泯灭机心的、过着渔舟唱晚的无拘无束、优游自在生活的高人隐士,而且还是一位有着荀子、孟子般的才华与风度的饱学之士,却任凭万卷诗书淹没于尘中。最后自问:“如此高士俊杰,世间的帝王何时能够授以紫袍请他出山呢?!”问题是,林逋自己不出山,但被北宋名臣范仲淹封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下崖扃,静接游人笑傲行”(范仲淹《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 )。 天圣六年(1028年),林逋逝于宋仁宗在位时,宋仁宗赐溢“和靖先生”,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赐封的隐士,因此名声更大。 宋室南渡之后,杭州变成了行在。绍兴十四年(1144年),孤山诸刹智果观音院、玛瑙宝胜院、报恩院、广化寺等尽迁出,空其地以建道观-四圣延祥观和御圃,仅北宋林逋墓独诏存(《咸淳临安志》)。故有南宋著名学者朱熹(1130-1200年)言: “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 自林逋隐居孤山终生不仕不娶,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以来,孤山便不再孤寂。由于林逋,孤山的梅花充满了诗性、灵性、神性,引得远近众人来孤山踏访寻梅。一时间,孤山成了赏梅胜地,以至“寻梅”成了杭城的千年习俗。 而林逋在世时,不少文人雅士便朝圣般地来到孤山。据说最早造访的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随后是北宋文坛宿将范仲淹。而林逋去世后,孤山更是引来诸多文人雅士探幽题句,如东坡、陆游、辛弃疾、杨万里等。林逋在孤山把个隐士做得彻彻底底而名垂青史,孤山则因此而声名远播,成为西湖著名景点,林和靖开发孤山功不可没。 元杨朝英在《水仙子.西湖探梅》里道: 雪晴天地一冰壶 竟往西湖探老逋 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 拣梅花多处提壶 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 醉倒在西湖 因为林逋在孤山种梅、赏梅是文人心里的高洁象征,故作者在此曲中,追攀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高远超脱的风雅甚为后人称道,“西湖探梅”由此成景,亦自此成为了杭州文人的一个梦,也因此有元李祁在其《巢居阁记》中的感叹: 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 而山之著闻四方,则由宋和靖处士始。
▲ 民国明信片“西湖探梅”,图中:左为宝石山、右为孤山。 ▼延伸阅读▼ 此“白堤”非彼“白公堤”,之:白公堤之谜 ↓ 见 下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