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断桥:有桥门,还有锁
断桥残雪,引自钦定四库全书《西湖志纂》
《西湖佳景》清乾隆15年(1750)杭州文昌阁刊印
至清,康熙帝御书“断桥残雪”,并在断桥北偏东勒石建御碑亭。清《(雍正)西湖志》卷三载断桥残雪:“出钱塘门,循湖而行,入白沙堤。第一桥曰‘断桥’,界于前后湖之中。水光滟潋,桥影倒浸,如玉腰金背……昔人称诗思在灞桥雪中,此较更胜。”
清.董邦达《断桥残雪图》,纸本设色,133x6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断桥上有桥门 清《湖山便览》卷二:“断桥残雪亭在断桥北。宋陈清波有《断桥残雪图》。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书四字为西湖十景之一。四十一年有司勒石建亭于此。” 由于清康熙南巡时,在西湖孤山修建清行宫,在断桥、西冷桥上都建有桥亭(桥门),必要时可关闭桥门以阻止平民百姓的出入。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御题“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并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断桥以北东侧建御碑亭,御题“断桥残雪”勒石碑置于亭中。 同治三年(1864年),断桥重修,桥门仍在。
1897年的西湖断桥。
清末白堤与断桥,碑亭在白堤东侧,桥门仍在。@FrankN. Meyer 摄于1906年3月3日 民国及之后
民国三年(1914年),断桥再次重修,桥上的桥门最终废去。
民国初期“断桥残雪”,桥门已废,引自1911年-1915年“二我轩”制作的相册《西湖风景》
民国初期明信片上的“断桥残雪”。
20世纪30年代的“断桥残雪”,桥面已由石级改为平坡,碑亭已由断桥东改为断桥西。
民国十年(1921年),桥面改石级为平坡,条石浆砌,加设六十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拱券,为独孔环洞石拱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古朴淡雅。 民国十八年(1929年)西湖博览会前夕,西湖修环湖公路,所以有了今天的北山路。据1995年《西湖志》,西湖博览会期间,“桥东北建展览会大门,桥旁为铁路陈列馆,朱栏亭榭,至为壮观。博览会结束后,改为导游局闻讯处,‘断桥残雪’碑亭由桥东移至桥西”。 《亚东印画辑》(约1939年前后)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桥旁“云水光中”水榭一度作为浙江图书馆图书流通站,供游人休息阅览。御碑亭与水榭,多次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断桥残雪”碑石、“云水光中”牌坊全毁。1977年重新刻制“断桥残雪”碑石,安置在原碑亭内;重制“云水光中”匾额,悬挂于水榭门楣上。
盛夏时的“云水光中”水榭、御碑亭与断桥。@云梦轩摄,2016
今“断桥残雪”御碑正面与背面。@云梦轩摄,2017
断桥夹水榭下遍种荷花,春夏秋冬展现出不同的景色,陪伴着肇建于唐的断桥。 春有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盛夏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初秋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深秋是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冬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盛夏断桥夹水榭下的“接天莲叶”。@云梦轩摄,2016
冬天断桥附近的“荷尽已无擎雨盖”。
桥、亭、荷在不同的季节,勾勒出不同的风情画卷。只可惜,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断桥残雪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少,后人或许只能徒闻断桥残雪之名,却难见断桥残雪之真容,云梦轩的感叹是 断桥残雪雪不再,菡萏伴桥桥不断。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子湖畔云梦轩
作者:工科女,得闲码字,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力推杭州西湖山水人文历史,涉北美风情教育。 ▼延伸阅读▼ 断桥上曾经有个门?以前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