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湖,必到白堤。白堤东端是闻名遐迩的断桥,西端是有蓬莱岛之称的孤山,背靠绵延的宝石山,面向杭州城。今白堤非白居易所建的白公堤,但何人始建于何时,暂无解,只知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已有白堤。有关白堤的历史及现状详见前文: ☞ 此“白堤”非彼“白公堤”,之:白公堤之谜 宝祐桥畔,华表侵云截卧虹
宝石山上俯瞰白堤,左为断桥,右为锦带桥。@云梦轩摄,2018
在白堤东端的桥即为断桥,南宋“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即在此。“断桥”之名的由来今已无法考证,只是有不同的传说而已。 唐白居易诗《杭州春望》云:“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点明在唐时“白沙堤”就已存在,但不知道谁筑。与白居易同期的张祜有《题杭州孤山寺》诗曰: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更是言明唐时已有断桥,且是一座苔藓斑驳的古老石桥。 南宋《咸淳临安志》载:“孤山路,在孤山之下,北有断桥、南有西林桥,其西为里湖”,且“断桥,今名‘宝祐桥’,孤山路口”。宋刊本《咸淳临安志》中的西湖图,在断桥两头均有华表。
宋刻版《咸淳临安志》中的“西湖图”(局部),姜青青修复
南宋董嗣杲在《西湖百咏·断桥》中曰: 绣毂青骢骤晚风,柳丝翠袅石栏红。 彩篙刺水停飞鹢,华表侵云截卧虹。 点明时断桥两头的华表、勾栏均为红色,一如《西湖清趣图》中的断桥四柱赤色华表。
南宋(传)《西湖情趣图》中的断桥,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据载,南宋画院画家陈清波有《断桥残雪图》,但遗憾的是未能传世。幸尚可以从同为南宋画院画家叶肖岩的《西湖十景图册.断桥残雪》中初探南宋时断桥残雪的端倪。 南宋叶肖岩的《西湖十景图》之“断桥残雪”,其中“断桥残雪诗”为乾隆所钦定。 《西湖十景图》,绢本水墨,册页,每册23.9x20.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延伸阅读▼ 葛岭孤云在凤林梵音逝,紫阳花又开草舍已新新 ↓ 见 下 页 ↓ 路段?雪霁?名之由来 断桥何以称为断桥,至今无定论。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断桥,本名‘宝祐桥’,自唐时呼为‘断桥’,张祜云‘断桥荒藓涩’是也。岂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之欤?桥堤烟柳葱青,露草芊绵,望如裙带。”即田汝成认为断桥是由于孤山延伸来的白沙堤,到此逢桥而断才得名的。 断桥的享誉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的民间传说。据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北宋时,一千年修炼的白蛇化作人形称白素贞,西湖青鱼称小青,某清明节在西湖断桥与许仙相遇,而后发生了一则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此后,断桥成为了西湖上众多水面上最著名的桥,为“西湖三大情人桥(断桥、长桥、西泠桥)”之首。 如今当你漫步在断桥欣赏那令人销魂的西湖美景,你是否还忆起曾经的许仙与白素贞?是否如《游断桥》(佚名)一诗中所云: 悠然漫步西湖边,碧波如镜柳如烟。 旧日断桥在眼前,不见白蛇与许仙。
雷峰塔内浮雕《白蛇传》 @云梦轩,2019
至于“断桥残雪”,亦有二说。一说“断桥残雪”为月影,月光破碎如雪。明《西湖梦寻》在条目“十锦塘”中载: “堤阔二丈,遍植桃柳,一如苏堤。岁月既多,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意向言断桥残雪,或言月影也。” 另一说是冬日雪霁,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仍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有桥与堤断开之感,故得名“断桥残雪”。 但无论如何,今“断桥不断”已和“孤山不孤”、“长桥不长”合称为“西湖三大怪”。而赏“断桥残雪”亦成了古已有之的杭城人的固定节目。在今日,杭城只要是下雪都能激起杭人的激情,一场能够积雪的降雪已成为杭人的奢侈。每当一有积雪,无论是否雪停,杭人便纷纷出动,在断桥附近守望,以一睹“断桥残雪”的神韵,以及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的风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断桥残雪只能从留存的照片、数字媒体中看到,成为杭人脑中一抹记忆,却无法亲眼目睹“断桥残雪”之美。 段家桥 断桥亦作“段桥”。南宋王洧有《湖山十景·段桥残雪》诗云: 望湖亭外半青山,跨水修梁影亦寒。 待伴痕旁分草绿,鹤惊碎玉啄阑干。 元代,因断桥桥头居住着一对以卖酒为生的段姓夫妇,又称为“段家桥”。宋末元初的《武林旧事》云: “断桥,又名‘段家桥’。万柳如云,望如裙带。” 明《(万历)钱塘县志》: “断桥,一名段家桥,在孤山路口。” 明《(成化)杭州府志》: “成化十年,知府李端修段家桥,甓孤山路。” 清《湖山便览》云: “元钱惟善竹枝祠有‘阿姨近住段家桥’句,闻者以为杜撰,然张翥诗‘段桥春水绿初柔’、杨维桢诗‘段家桥头猩色酒’。王洧题十景‘段桥残雪’,亦以‘断’为‘段’。”即在南宋、元、明时“断桥”又被称为“段桥”。 据说在今断桥桥洞拱顶石板上,还留有“段家桥”字样,坐船从桥下过可见,有读者如果下次乘船游湖时请拍照留存。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苏杭织造太监孙隆修筑白堤时整修了断桥,时白堤又被称为“十锦塘”或“孙堤”。之后,明李流芳曾在《西湖卧游图题跋—断桥春望》中称这“断桥春望”美景在彼时能让人魂销欲死: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
明杨尔曾《新镌海内奇观》中的“断桥残雪”景插图。
杭州夷白堂刻,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刊本。 而同时代的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更有一段流传至今的、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延伸阅读▼ “湖光山色长相守”诗词里西湖杨柳的文化内涵 ↓ 见 下 页 ↓ 清代断桥:有桥门,还有锁
断桥残雪,引自钦定四库全书《西湖志纂》
《西湖佳景》清乾隆15年(1750)杭州文昌阁刊印
至清,康熙帝御书“断桥残雪”,并在断桥北偏东勒石建御碑亭。清《(雍正)西湖志》卷三载断桥残雪:“出钱塘门,循湖而行,入白沙堤。第一桥曰‘断桥’,界于前后湖之中。水光滟潋,桥影倒浸,如玉腰金背……昔人称诗思在灞桥雪中,此较更胜。”
清.董邦达《断桥残雪图》,纸本设色,133x6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断桥上有桥门 清《湖山便览》卷二:“断桥残雪亭在断桥北。宋陈清波有《断桥残雪图》。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书四字为西湖十景之一。四十一年有司勒石建亭于此。” 由于清康熙南巡时,在西湖孤山修建清行宫,在断桥、西冷桥上都建有桥亭(桥门),必要时可关闭桥门以阻止平民百姓的出入。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御题“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并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断桥以北东侧建御碑亭,御题“断桥残雪”勒石碑置于亭中。 同治三年(1864年),断桥重修,桥门仍在。
1897年的西湖断桥。
清末白堤与断桥,碑亭在白堤东侧,桥门仍在。@FrankN. Meyer 摄于1906年3月3日 民国及之后
民国三年(1914年),断桥再次重修,桥上的桥门最终废去。
民国初期“断桥残雪”,桥门已废,引自1911年-1915年“二我轩”制作的相册《西湖风景》
民国初期明信片上的“断桥残雪”。
20世纪30年代的“断桥残雪”,桥面已由石级改为平坡,碑亭已由断桥东改为断桥西。
民国十年(1921年),桥面改石级为平坡,条石浆砌,加设六十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拱券,为独孔环洞石拱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古朴淡雅。 民国十八年(1929年)西湖博览会前夕,西湖修环湖公路,所以有了今天的北山路。据1995年《西湖志》,西湖博览会期间,“桥东北建展览会大门,桥旁为铁路陈列馆,朱栏亭榭,至为壮观。博览会结束后,改为导游局闻讯处,‘断桥残雪’碑亭由桥东移至桥西”。 《亚东印画辑》(约1939年前后)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桥旁“云水光中”水榭一度作为浙江图书馆图书流通站,供游人休息阅览。御碑亭与水榭,多次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断桥残雪”碑石、“云水光中”牌坊全毁。1977年重新刻制“断桥残雪”碑石,安置在原碑亭内;重制“云水光中”匾额,悬挂于水榭门楣上。
盛夏时的“云水光中”水榭、御碑亭与断桥。@云梦轩摄,2016
今“断桥残雪”御碑正面与背面。@云梦轩摄,2017
断桥夹水榭下遍种荷花,春夏秋冬展现出不同的景色,陪伴着肇建于唐的断桥。 春有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盛夏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初秋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深秋是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冬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盛夏断桥夹水榭下的“接天莲叶”。@云梦轩摄,2016
冬天断桥附近的“荷尽已无擎雨盖”。
桥、亭、荷在不同的季节,勾勒出不同的风情画卷。只可惜,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断桥残雪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少,后人或许只能徒闻断桥残雪之名,却难见断桥残雪之真容,云梦轩的感叹是 断桥残雪雪不再,菡萏伴桥桥不断。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子湖畔云梦轩
作者:工科女,得闲码字,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力推杭州西湖山水人文历史,涉北美风情教育。 ▼延伸阅读▼ 断桥上曾经有个门?以前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