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指导专家/王征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医学会老年精神障碍分会委员 “在中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超过1000万,平均每天有超过1000位老人走失。几乎每个家庭都可能遇到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但如何发现,如何面对,如何干预,很少有人知道……”日前大热的综艺《忘不了餐厅》的开头,节目组向观众提出了这几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却也开门见山,直指人心。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征也关注着这个节目,对此表示欣慰和感慨,“这个节目实实在在地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做了有益的事情,它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被隐藏’的群体,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让很多早期患者‘对号入座’,消除家人之间的偏见和隔阂。”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阿尔茨海默症没有特效的治疗方式,但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却是延缓病情最有效的方式。在她的从医生涯中,遇到不计其数的患者及其家人,干预与不干预之间的差距令医者也无比惊讶,有时也非常无奈。 多数患者的治疗都“半途而废” 消极应对加速疾病的发展进程 前几天,王征的门诊来了一名“似曾相识”的患者。“似曾相识,是这个人发病初期就在我这里诊治,另外我也想说,她的病情的发展进程,也是很多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缩影。” 患者是一名70多岁的女性,由家人连拽带拖地走进了诊室。王征诊断过后发现,她已经是中重度的阿尔茨海默症,伴有精神类疾病。家人叙述,这段时间,患者认不出子女,大夏天穿冬天的衣服,不正常进食,还会赤脚跑出家门,更为无奈的是,时不时动手打人,大吵大闹令四邻不宁,家庭不睦。 其实王征第一次见她,大约在一年前。和很多患者一样,她最初的发病也是记忆力变差,刚刚发生的事情就忘记,有时候恍惚身边的人是谁。但是,她还能自理,生活上也没什么问题。王征诊断她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症,有发展到中期的趋势,给予了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大约一个月后,患者的儿子来到医院配药。叙说患者不愿意吃药,家人的劝说不配合,经常吃一次落下一次。“不吃就不吃吧,我们也不能24小时陪在身边看着吃药吧!”患者儿子说了这番话之后,王征基本判断可能不会再来配药了。 果不其然,王征能再次见到患者,最主要还是精神疾病的因素更大,家人控制不住,但阿尔茨海默症已经到了很严重的阶段。阿尔茨海默症的进展有时候很快,在《忘不了餐厅》节目的开始介绍,曾有确定参演的“店员”在正式录制的时候已经无法出门,节目组只能另寻他人。 “很多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都面临放弃治疗的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老了记性不好是正常的,而这个退行性不可逆的阿尔茨海默症也无需再治疗,从而任其发展。”王征感慨,貌似人们面对任何疾病都会不断求医问药寻求解决办法,但阿尔茨海默症却是个例外。“听之任之、半途而废、消极应对是非常普遍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患者境遇的窘况。” 但不是说所有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都是这样的遭遇,上周刚刚走出她诊室的一对老人就是非常好的积极干预的例子。 闲来无事给患者“找点事” 专家称赞这种积极又简单的干预措施 患者是一名72岁的老年男性,姓黄,三年前确诊时已经是中度阿尔茨海默症,不认识人是常有的事,在穿衣、个人卫生方面需要帮助,偶尔还会大小便失禁。 他的照护主要靠比自己小两岁的爱人蔡阿姨。“她对黄先生的照顾可以说非常悉心,但不是那种关在家里什么都不让他做的照顾,而是经常带他到外面去看看,参与社交。” 王征每两周就会见到他们一次,夏天天气炎热,王征会劝说蔡阿姨偶尔一两次可以不必带患者出来,或者让年轻人过来配药就可以,免去一个小时的舟车劳顿。但蔡阿姨还是会雷打不动地带他来。“不仅是让医生有更好的判断,还是为了带他出来走走,透透气,看看风景,与路人、病友多说说话,这样对他或许有很好的帮助。”蔡阿姨说,“我都坚持去菜市场买菜,不让儿女点外卖,这样可以每天都带他出去溜一圈,走亲访友我也拉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