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 工作时意外摔伤,打乱了两个家庭原本的生活节奏。雇员被认定为一级伤残,生活无法自理,想要回老家休养;雇主则惴惴不安,害怕要承担的赔偿金是“无底洞”,压力很大。面对无法达成一致的赔偿金数额,双方该何去何从?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一条捷径——在申请法律援助之前,先找调解员化解纠纷。 近日,浙江启金律师事务所的洪跃律师和肖红华律师,挑起了这副被当事人寄予厚望的重担。 安装雨棚摔落地 伤者想尽快拿赔偿 华老板安排张师傅在桐乡某小区汽车库出入口安装钢结构采光顶玻璃雨棚,2019年9月30日,张师傅在工作时意外从玻璃雨棚摔到地面,头部流血、骨折,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由于病情严重,他又被转院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住院治疗。医院诊断,张师傅胸椎骨折伴截瘫,需要进行胸椎脊椎复位手术。术后,他被转入浙江明州康复医院住院治疗,共住院158天。今年4月16日,司法鉴定评定张师傅为人体损伤一级伤残、大部分护理依赖。 张师傅是外来务工人员,出院后租住在萧山。华老板是萧山人,对于张师傅在住院期间的医药费及出院后的基本生活费,都积极进行了支付。而张师傅自受伤以来,一直卧床,无法坐立,大小便失禁。他向调解员提出,想要早点回老家休养,如果能尽快把事情解决就好了。 张师傅的病情和现实困难摆在眼前,但华老板想要一下子拿出大笔赔偿款也并非易事。通过两轮调解,华老板同意一次性支付赔偿款130万元,但也提出条件——之前他为张师傅购买的人身意外保险,由华老板自行前往理赔,理赔款包含在130万元内,张师傅表示同意。随后,律师为双方起草了赔偿协议,张师傅将理赔资料交付给了华老板。 从寻求帮助开始,仅15天时间,张师傅就收到了来自华老板的130万元赔偿款,并将赔偿协议和转账凭证交予调解员存档。双方各自理解对方的不易,为这场纠纷画上了句号。 专业调解挺在前 符合条件即可申请 调解在前,先“礼”后“兵”。这是自今年5月萧山区援前人民调解委员会启金工作室成立以来,为维权群众解决“燃眉之急”的一个缩影。 该工作室是由一批专注公益活动的律师作为人民调解员,对符合申请法律援助的特殊当事人,在案情简单、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进行援前调解,减少诉累,有效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承接本案的两位律师,正是该工作室的成员。接到指派后,他们立即联系了当事人,最终凭借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调解功力,让这起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从实践来看,自我区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进行有机结合后,为解决家长里短、劳动纠纷等带来了一股“新风”。特别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冗长的仲裁及诉讼程序不一定是最适合的。通过推进援前调解机制,合理运用调解策略,快速、便捷、专业、高效地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既能有效维权,又大大节省了维权的成本,效果显而易见。 其实,这只是我区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其中一环。除了“援调对接”,我区还拓展了“诉调对接”“访调对接”“执调对接”“警调衔接”“婚调衔接”等多种联动调解机制。在相关单位设立派驻调解工作室48家,形成以村(社区)调委会为基础,镇街调委会为骨干,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为补充,多类型调解工作室为延伸的多层次、广领域、全覆盖的组织网络体系,将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前、消解在萌芽状态,为全域社会治理注入稳定剂和黏合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