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4月4日上午9时许,杭州钱江陵园。刚结束一场“代客祭扫”仪式,稍作休整后,27岁的生命礼仪师洪灿峰再次来到满目苍翠的墓园,这次是为一位远在他乡的女士祭奠她的姐姐。洪灿峰俯下身、脱去白手套,用浸湿的抹布轻轻拭去墓碑上的灰尘,一旁的同事正拿着手机为逝者亲人拍摄祭扫视频。
清明节这天,洪灿峰负责30多单代客祭扫,几乎忙碌一整天。受疫情影响,今年清明我省各地暂停组织群众集中祭扫,提倡用网络祭扫、代为祭扫或疫情结束后再进行现场祭扫等方式追思亲人。眼下,代客祭扫正成为人们寄托思念的新选择。 不带偏见选择职业 “因为疫情不能来看你,姐姐,我想你。”墓碑前,洪灿峰拿出一张写着逝者家属留言的小卡片,深情诵读。随后,他将卡片小心翼翼系在墓碑旁的树枝上。摆放祭品、敬献鲜花、90度鞠躬……代祭扫仪式全程15分钟左右,身着白衬衫、黑礼服的洪灿峰始终神情庄重。 一个朝气蓬勃的90后,为什么去做生命礼仪师?对于洪灿峰来说,这个选择并不意外。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身姿挺拔的湖北小伙曾是一名驻守西藏边防的军人。“虽已脱下军装,但我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洪灿峰说,很多人嫌殡葬行业晦气,但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为逝者服务的普通职业。 “我父亲是村里的丧事从业人员,经常帮邻里街坊张罗白事。”洪灿峰说,他从小耳濡目染,对殡葬行业并不排斥,读书时还因为好奇自学了现代殡葬礼仪文化相关知识。退伍后洪灿峰去了江西,2016年来到杭州应聘成为一家殡葬礼仪公司的礼仪培训教官。两年后,他被公司借调到杭州一家陵园担任生命礼仪师,正式踏入殡葬行业。 这份工作有意义 代客祭扫是新鲜事物,曾在网络上引发争议:“让陌生人搞个祭扫仪式有意义吗?”担任生命礼仪师两年间,洪灿峰对这份职业有了新的理解。 代祭扫的第一单,让他记忆犹新。那是清明节前的一个阴雨天,一位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到陵园,看起来神情有些紧张。怕雨天地滑老人上山不安全,正在值班的洪灿峰赶忙前去搀扶。“老大爷说,孩子因为身体不舒服没陪他一起来,他孤身一人连夜从山东坐绿皮车赶来,一下火车就直奔陵园。”洪灿峰回忆,老人走到墓位前如释重负,开始流着泪喃喃自语。原来,当年妻子生病去世后,老人跟随孩子去了山东,几年后他自己也生病了,时隔十多年没再回过杭州。这次,老人执意要回来,是“怕再不来就没有机会了”。 在妻子墓前,老人诉说衷肠,待了许久。由于上下山行动不便、又急着赶车回程,离开前老人留下联系方式,嘱托洪灿峰代为祭扫。当天忙完其他工作后,洪灿峰再次来到墓位前,祭扫结束后他拨通电话,老人已在回程的火车上。电话那头一声声真挚的致谢,让洪灿峰明白,生命礼仪师这份职业的意义就是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 清明时节,思亲倍增。为避免疫情期间人群集聚,今年清明杭州采取网上限额预约方式分时段错峰祭扫。钱江陵园入口处,人们戴着口罩、主动出示预约码、健康码,陵园内也不见往年人头攒动的拥堵场景。 受疫情影响,今年洪灿峰没有回老家过年。复工后,园内最忙的就是他所在的生命礼仪师团队。“往年选择代祭扫服务的人不多,生命礼仪师主要负责的是安葬仪式。今年光是代祭扫服务,我们团队7个人就忙不过来了。”洪灿峰告诉记者,自3月21日钱江陵园代祭扫网络预约平台上线以来,目前已接到代祭扫订单超过100个,仅清明当天就有81个。这段时间,因为人手短缺,陵园调配了几名工作人员协助团队一起完成代祭扫服务。 尊重并热爱生命 无论相隔多远,都无法阻挡思念。前几天,洪灿峰接到一个特殊的代祭扫订单,预约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因为疫情,定居在美国的一位女士无法像往年一样回国为丈夫祭扫,她在留言中附了一则短信,希望生命礼仪师能替她转达思念之情。 “老公,天各一方整12年,无尽思念。如今女儿已在美国成家,夫妻俩工作很好,生活也幸福美满,圆了你的梦了,请你安息吧。”纸短情长,短短几句话道出无尽的思念。洪灿峰说,生命礼仪师在工作中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但那天他在墓碑前诵读这则短信时,被这段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湿润了双眼。 代祭扫订单中,有因为疫情远在他乡无法回来祭扫的,也有主动响应号召不扎堆聚集的。“每接到一单,我们都有专人与逝者家属沟通具体需求,尽力按照家属心愿完成祭扫。”洪灿峰说,有的家属思念迫切、情绪激动,需要他们耐心沟通安抚,有的还会提出个性化定制需求,如供奉逝者生前喜欢的水果、祭扫全程视频连线等,他们都会用心守护每一份嘱托。 对于逝者家属来说,生命礼仪师是传递思念的“信使”。而对于洪灿峰来说,这份职业带给他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思考。 “每一座墓碑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人生。”洪灿峰说,对逝者用心,是尊重生命的表现。在工作中他慢慢学会了正视死亡、敬畏生命,也因此更加热爱生命,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