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护理、标准化沟通模式 隔离病房推行优质护理 杭州日报讯“未曾出征前的我,常常被抗疫一线的护士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等到了自己上前线,发现那种直面病毒的切身体会,也只有同一战场的战友们才能感同身受。”驰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个多月,杭州市红会医院的医护们带去了杭州的护理经验,也收获了无数感动。 在隔离病房推行标准化沟通模式 口述:市红会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助理郑建娣 穿上厚重的防护装置一小时,像我这样跑1500米也不会出汗的人,很快就已汗流浃背,那还是在武汉气温1℃的时候。这几天武汉天气渐渐热起来,队员们每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我都提着一颗心。单单穿着防护服就已是考验,何况他们还在像风一样工作着。我不断嘱咐他们“慢一点,再慢一点”,可转眼间,同事们还是像风一样穿梭于病房,他们说这是一种本能,总想最快地出现在病人身边! “你们护士怎么做护工的活?”有人问我。我说,生活护理是重点,那是病人最基本的需求,也是重症护理的第一步,只有走好这第一步,才能有我们重症护理的专科内涵。 我们能干护工的活,更能做好专科护理。虽然在这里干的活很重、很杂,但大家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在隔离病房推行“优质护理”这件事。重症专科、伤口专科、中医专科、静疗专科、糖尿病专科护士,引领着大家在专科护理中发挥优势。氧疗的管理、气道的护理、压伤的换药、糖尿病宣教、危重病人病情判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专科的力量,那是我们开展整体护理、优质护理的有效武器。 最近,我们还发现,有些患者面对疾病存在着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问题,其中一些患者在这场疫情中失去亲友,缺乏家属朋友的支持。于是,我们在诊疗过程及护理操作中,使用了标准化沟通模式,即问候、自我介绍、过程、解释、感谢。这种沟通模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让患者敏感的心得到慰藉,从而更加信任我们,积极配合诊疗活动。 其实,我们做的事和平常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做得更多、更细,在工作中需要更多勇气、意志、信念去支撑,用爱去诠释。 病区志愿者是个19岁的年轻日料师 口述:市红会医院结核ICU主管护师李珍 小聂是E1-4病区的一名志愿者,大家都喊他小弟弟,只有19岁。他是一位日料师,刚满18周岁就离开家乡来到武汉谋生。他说喜欢日料,因为日料精致,在卷帘下绽放完美的寿司,在厨刀下演绎如花的刺身。 原本打算过年回家看望父母的他,受疫情影响,不得不留在了武汉。看到电视里关于疫情的报道,他心急如焚,想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无意中,他看到了网上关于招聘志愿者的消息,立即拨通了医院的电话。就这样,小聂成为了这里的志愿者。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小聂的“真面目”,当他脱下防护口罩,露出的是一张年轻稚嫩帅气又略带羞涩的脸。一聊才知道,他才19岁,问他为什么来这里做志愿者,他只是腼腆地回答:“家里待着太无聊了,在疫情下,自己能为这里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 在病房里做志愿者并不轻松,在隔离病房更不容易。小聂每天要负责17个病房的垃圾清理工作,上午一次,下午一次,还有整个病区的卫生清洁和消毒杀菌工作。 他说他的梦想是去日本学习做料理,回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日料店。他说他来过杭州,只是当时是工作需要,未曾来得及停留。 心中有爱便足以克服一切,每一个普通人都在为这个城市尽自己的一份力,愿疫情早日结束,愿我们一切安好! 驰 援 手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