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本报记者 陈宁 郑文 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公众的心。1月30日,本报记者带着大家关心的问题,专访了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记者:最近,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颇受关注。这是否给疫情防控带来难度? 李兰娟:无症状感染者没有症状,无形之中传播给其他人。对这些人,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凡是与被感染的病人接触过的人都应该调查出来,进行健康管理、隔离观察。 记者:大家很关心疫苗的事,可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兰娟:疫苗研发有其必要的过程,国家对疫苗人体临床试验有严格的管理规定。接下来要经过Ⅰ、Ⅱ、Ⅲ三期的研究阶段,看看效果怎么样。这个过程最快也要好几个月。 记者:您最近提到将大数据手段运用在防疫工作上,能否介绍一下? 李兰娟:我建议用大数据手段。人工智能、信息化手段,可以把病人接触过的每个人都调查出来,进行医学观察。不怕多,就怕漏。 记者:目前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进展如何? 李兰娟: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在也是国家传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无论是2003年的SARS,还是2013年的H7N9禽流感,在几次重大传染病防控当中都做了大量研究,也创建了一套“四抗二平衡”的方法。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后,我们立即把“四抗二平衡”的方法、技术运用到病人救治过程中。我们最近接收的两个危重病人,在用了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细胞因子很快就降下来了,病人的症状很快得到了改善。 目前,我们实验室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一发现病人,马上就在P3实验室分离病毒,已经分离到多株病毒,然后马上针对病毒筛选药物,把有效的药物筛选出来。这个过程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病人有没有细胞因子风暴、有没有免疫功能改变,为什么有的人会发展成重症、有的人不会,怎么治疗等,我们都在借助“四抗二平衡”、人工肝等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记者:2003年“非典”期间,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科学隔离的样板,我们怎样借鉴2003年的经验? 李兰娟:我们在抗击SARS中形成的科学隔离经验完全可以应用到现在的防疫工作中。 这次浙江是第一个发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的省。Ⅰ级响应以后,严格把传染源找出来、隔离起来,才能够把疫情控制住。 记者:对于即将出现的返工潮,您有什么防护建议? 李兰娟:这是一次新的考验。如果没有接触过发病的人,自己身体健康,那就没有关系;如果接触过发病的人,要第一时间报告,至少要进行14天医学观察;每个单位应该对每个人进行相关情况的排查。万一有发烧或者其他病症,要及早检测,早发现早隔离还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