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摇摇晃晃,霓虹划过车窗。前方红绿灯跳转,一个刹车,张钎醒了过来,已是凌晨两点。“不回家了,先送我去公司吧。”张钎对司机说道。 24小时没怎么合眼——这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钎的普通一天。 疫情造成的影响早已不限于某一业、某一地,像“新青年”这样从事文艺演出的文化企业,同样被裹挟其中。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近年来演艺行业形式多样,规模稳步扩张,公众的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在不断增加。然而疫情的到来,让本该在春节大放异彩的文娱消费市场“如坠冰窟”——演出场所、演出活动至今尚未全面开放;5月之前,剧场、影院、KTV、影视拍摄活动近乎停滞状态。 他们还好吗?困境中他们如何坚守?又如何在变局中开拓新局?作为全国首家新三板挂牌的民营文艺团体——“新青年”的沉淀和进击,无疑是我们观察浙江演艺团体在危机中发力的一个生动窗口。在3个月来近乎零业务量的考验下,他们没有选择保守和退缩,反而开启了一场从人才到市场的全面“扩张升级”,走出了一条“逆风翻盘”的破冰之路。 积累 磨刀不误砍柴工 春节,本该是“新青年”生意最红火的时候。 “往年我们春节前后的演艺业务量占到全年的50%以上,而今年的春节档全部被冲击。”副团长曾凡思回忆道。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内接到过5个通知演出取消的电话。二、三月份,“新青年”财报数据直坠“冰窟”,“业务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0%至80%,心都掉到肠子里了……”曾凡思说,这对于大多数演艺机构,特别是一家自负盈亏的专业文艺团体来说,是近乎致命的打击。 据杭州市演艺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2020年杭州全行业演出总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约2603场,涉及总费用达5.37亿元。 压力是空前的,“新青年”尤甚。5年前,那一声清脆响亮的开市锣声仍不时回响在他们的耳边。2015年10月,杭州新青年歌舞团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成为全国首家挂牌新三板的民营文艺团体。激动人心的画面历历在目,一定程度上,也是这分骄傲,让疫情之下的“新青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与压力。 虽然所有人都已回到杭州,但没有演出怎么办?在迷茫焦虑之际,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钎选择将业务压力暂时放在一旁,把注意力从外转向内。 “张总专程从‘北上广’请来名师,给演员们上专业课。没演出的时候,演员们每天都要上6至8小时的课,课后还要交编创作业,甚至比疫情之前还要忙。”公司党总支书记李胜说,“我们其实一直想给演员做系统培训,但以前全年有六七百场演出,平均每天2至3场,根本没空,现在趁着这段‘空窗期’,狠抓业务能力,待市场恢复后,我们就能赢得更多机会。”李胜说。 事实也证明,“新青年”的选择是对的。 随着疫情缓和,演出市场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全面开放剧院,各类演出活动也随之复苏。而像“新青年”这样业务能力突出的公司,成为省内乃至全国最先一批实现复产的专业文艺团体。 不过,5月11日,国家文旅部紧接着发布消息——演出场所复工不超过最大核载量的30%;暂不举办大中型演出活动;暂缓审批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活动。对许多该行业从业者来说,这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30%,意味着终于能演了,但也同样意味着演了很可能亏本。可张钎很开心:“我们目前在剧院的演出并不多,而且不管怎样,能演就是好的,亏本也要演,这样市场才能暖回来!” 截至6月底,“新青年”已完成76场演出。这个数字跟往年同期相比,虽然差距很大,但对疫情下的民营歌舞团来说,已属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