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 一起成就了 一件 了不起的事。 她是母亲48岁高龄时生下的第九个孩子。在原野上玩耍着长大的她,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尝试和探索的性格。 成年后她走上了教育岗位。孤独、患病、清贫。身处偏远落后之地,她所坚守的,是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正是这样的坚守,让她头上的天空有了不一样的云彩。 她就是张桂梅,最近热播剧《山花烂漫时》的女主角原型。 现实主义题材、人物传记式的电视剧,相对而言受众面会小一点,但《山花烂漫时》一开播,多个年龄段、不同审美的观众均给予极高的评价,引起了一股追剧风潮。作为电视剧晴雨表之一的豆瓣评分一直居高不下,更为奇特的是,完播后还有无数人前去评论打分,截至日前已近12万人参与,从9.1分升到了9.4分,成为2024年妥妥的“剧王”。 1. 在此之前,我对“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事迹有一定了解,也看过以她为原型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在该剧开播当天,我就很期待地搬了个小板凳坐在电脑前。 看了几集,就感觉到无论是编导的用心度、演员的演技、故事性、场景、服装道具,确实都“在线”,确实是“良心好剧”。 但我常常看着看着就出戏了。 儿子正在读高三。当我被故事打动的时候,就很希望儿子和他的同龄人也能看看。以我接受的传统教育的思维,希望这一代的孩子能意识到,自己在这么好的时代、接受这么好的教育是来之不易的,应当好好珍惜,像剧中的孩子们一样争分夺秒地学习,而不是争分夺秒地想着去玩游戏、刷短视频。 儿子答应了一声“好的”,就没有了下文。 之前我叫他去看电影《逆行人生》,他真的约了同学去看。那次我是想告诉他,无论身处哪个年龄段、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不懈地奋斗才能实现自我。当然,孩子未必能感受到我的苦心,说教总是苍白无力的。 我的学生时代跟儿子的完全不同。我出生在号称八百里四明山的其中一个山头,在四十多年前,它的交通、经济、生活状况和《山花烂漫时》中的大山生活十分相似。 我住在村里最大、最古老的一个台门(民居称谓,指平面规整、纵向展开的院落式组合的住宅院),同一个大门进出有5户,挨着墙的还有3户人家,共29个孩子,其中女孩19个。 随着剧情的深入,我常常想到当年的小伙伴。 2. 我念小学时,我们村小共有51个学生,已经是当时学生人数的最高峰了。学习的气氛和结果谈不上理想,学校里两个老师,都是民办代课老师,本村人,上完课还得去刚承包的地里干农活。一个老师教两、三个年级,大家都坐在一个教室里。 学生们也需要干活。上、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学生纷纷请假是常事,理由是回家做饭、放牛、放羊、砍柴等,老师无一不批准。 我家是少数重视学习成绩的家庭,平时不会请假。大概是十岁开始,有点力气了,农忙假或者周末,我便会被父亲叫去卖笋。这是一个辛苦的差事。晚上12点前起来,随便吃点泡饭,将笋装在筐里,用肩挑着。家里只有一支手电,挂在父亲肩上,跟着他走15里崎岖小路到山脚下。接下来,他就不再管我,为了在市场上占一个好位置,一个人疾行而去。 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我继续摸黑再走15里到镇上。早市上卖掉笋后,立即走路回家。我又困又乏时,父亲就给我上生动的现场课: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毕业后才有风吹不到、雨淋不着的工作。 长大后,忆苦思甜般说起这段经历,小我两岁的妹妹说,她半夜去卖笋的次数远远多于我,甚至挑笋的担子也比我重。确实,她初中毕业后在家里待了几年,干活的数量远胜于我。 小学毕业,我考上了区里的中学,还是重点班,是几年来村里的唯一。走在漆黑的山路上,我知道自己以后不会再过这样的生活。不知道我的妹妹那时想的是什么呢?一个人走夜路有没有害怕?有没有怀着离开山村的希望?我只知道,她不到二十岁就嫁了,婆家离村子十里地,也是在四明山区。 3. 再看我家台门里的女孩,右边四个女孩,她们的父亲是村小学的老师,除了老大不喜欢读书,另外三个初中毕业;左边三个女孩,都比我小,初中毕业出去打工;伯父家两男两女,两个堂姐初中没毕业;其他几户的女孩情况类似,有勉强初中毕业,也有家庭原因小学没毕业的。 女孩们早早离开学校后,她们命运的走向非常明确,帮家里干活,在二十岁左右,会有媒人上门说媒。不同的是嫁得好坏与否,比如嫁到了山脚下、城边,比如男方是否人好、有手艺、家境殷实。 如果将这个观察的范围放大,比如我所读的区里的中学,男女生比例大致相仿。能考上高中的,女生人数略少于男生。没有继续读书的女生,一样无法摆脱早早嫁人的命运。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里,华坪女高的姑娘们在操场上,大声齐诵: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在20世纪80年代,浙东山区的生活条件肯定好于当时的华坪大山。我们村镇上的女孩,她们生在高山,成为溪流,大抵来不及思考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已经被命运推着向前。在当年教育资源落后的大山里,如果有幸遇一位良师,有时能改变整个人生。 4. 农村的孩子,若能读完高中、考上大学,不管是个人还是家庭的命运都会带来巨变。这就是教育所提供的机会和教育的公平性。 在剧里,除了宋佳饰演的张桂梅形象十分成功以外,多个配角也十分亮眼。 以记者王秀丽为原型的方琼,一出场就陪着张桂梅去找谷雨,整部剧中,只要张桂梅需要,方琼就会出现,从设置功能上讲,她是一个“话搭子”型的人物;女高创办之初,时任教育局副局长杨文华,是剧中教育局局长周善群的原型,没有他,张桂梅的第一步很难跨出去;让人印象深刻的马永强副县长,习惯打打官腔,说说困难,但该出手时从不含糊,为了“一方百姓”有舍得一身剐的勇气,他的原型是时任华坪县副县长李升海。 一群人一起成就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张桂梅是伟大的,幕后的人们同样厥功至伟。在当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华坪女高已经改变了2000多个女孩的命运。 而我浙江东部的老家,在新世纪前后,升学率也开始跨越式上升。随着经济大力发展、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孩子们的生命美好、自由生长成为了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