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杭州萧山小伙杨明放弃迪拜高薪职位,扎根贵州山区支教十余年的感人事迹,近日经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披露后,在全社会产生持续的正能量激荡。为了山区的孩子,杨明甘愿在艰苦环境下担任山区孩子的“代理爸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还因为割舍不下孩子们放弃了公费研究生名额。他的壮举,就像杭州射出去的一道光,照亮了千里之外无数山里孩子的笑脸。实际上,不只是杨明一个人,近年来每年从杭州这座温暖的城市射出去约1300道温暖的支教光芒,这些光源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城市白领,还有可能是退休教师,他们共同用自己的支教行动书写了一曲动人的爱心之歌。21岁大三学生周之浩七年如一日坚持走在自己的支教之路上,就是其中的一个跳动音符。 每日商报 21岁,一米八四的身高,阳光而帅气,脸上写满了真诚和谦逊——美国常青藤名校布朗大学在读学生周之浩,朝气蓬勃,浑身上下散发着年轻人的活力。围绕着“贵州山区支教”这个话题,他和记者滔滔不绝地讲述了2个多小时,勾勒出他在七年支教中的起、承、转、合。 那个14岁的少年, 从支教开始 关心别人的生活 2013年暑假,周之浩14岁。 对于一个在公益中学初二升初三的懵懂少年来说,支教似乎很遥远,却又近在眼前。 那年暑假,他和爸爸一起报名参加了“第九世界”公益组织牵头的支教亲子活动,来到了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加勉乡的一所山区小学——寨坪小学。 35小时的绿皮火车,10小时的山区公路大巴,最后坐拖拉机进入这所山区学校。眼前的一切既新鲜又震撼:简陋的校舍,崎岖的黄泥土路,村里的生活物资需要肩背手扛,支教队员晚上需要睡在教室地板上或者借宿老乡家里。大多数当地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学生小学毕业后,需要村干部和乡村老师挨家挨户去劝说才会读初中,能读县高中的寥寥无几,考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对于从小习惯城市生活且家庭条件优渥的周之浩来说,眼前的一切简直不可思议:每天只能露天洗澡,山区的孩子大多习惯于蓬头垢面,女孩子很多十四五岁(基本与他同龄)就嫁人生子外出打工…… 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地区的人们自称为第九世界,因为中国在世界上是第三世界,贵州在中国处于第三世界,月亮山地区为贵州的第三世界,合起来三三得九,正好处在第九世界。 人人生而平等,为什么他们和我们如此不一样?那个少年在心中一遍一遍地问自己。 但支教队却带去了不一样的温暖:支教队长马林老师耐心地给当地孩子剪指甲,教他们做好个人清洁卫生,校园里缭绕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支教老师们对他说,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你们可以一起追梦。 时间的流逝让他的这段记忆更加清澈。回想起他的第一个结对伙伴,周之浩十分确切地说:“当时和我结对的孩子姓龙,是个苗族小伙伴。他很喜欢笑,喜欢唱苗族山歌,让我记忆犹新。” 虽然14岁的少年并不能对当时的所见所闻有足够深刻的体悟,但第一次切身参与的支教行动,彻底颠覆了这个城市男孩对生活的原有认知,在他的内心悄然种下了一颗日后不断生长发芽的爱心种子。 “他们和我一样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现实条件却将他们的梦想打得粉碎。”周之浩动情地说,“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我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让他们和我一样有机会追寻更美好的自己。” 第二年暑假,周之浩独自背上行囊,再一次加入支教队。后来,读高中后他每年暑假还是会雷打不动参与支教。 上大学后,他继续暑期回国支教。截至2019年暑假,他已经先后七年参加黔东南支教活动,跟随公益组织的老师们在寨坪、加勉、黄岗、羊场、平天等多所当地小学支教助学。 要不是2020年暑假遇到新冠疫情,他的暑期支教还会坚持。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透露已经在计划2021年暑假的支教活动了。 七年如一日始终不渝, 支教能给山区的孩子 带去什么? 七年七次山区支教助学,伴随着少年周之浩的成长。 每一次走进大山深处,他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来?我们能为山里的孩子做点什么?我们能留下些什么? 他曾经努力引导山里的孩子学说普通话,纠正他们的发言,引导他们习惯讲普通话而不是方言。 他曾经努力发挥自己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特长,带领山区的孩子做趣味科学实验,研讨趣味数学问题,让枯燥的学习丰富多彩。 他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制作航模飞机,让他们大开眼界;他购买万圣节服饰送给山里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编排情景剧,表演给老乡们看。 他带领那些英语基础极其薄弱的孩子大胆说英语,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他和支教老师一起航拍山村,帮助山里的孩子从另一个视角欣赏他们家乡的古老村落。 他和队友们用投影仪在村口空地上放电影,让山里的孩子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看大片。 周之浩是个摄影爱好者。在队友郭留仙老师的建议下,他为学生们拍摄了一张张有纪念意义的全家福,获得了家长们的认可,由此有机会给那些不怎么识字的家长讲讲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他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想要给予那些在他看来遭遇了命运不公平的孩子们更多的美好,让那些生长在闭塞山村的孩子也能体会美好教育的美好。 在黎平县双江镇平天小学,周之浩认识了特别聪明伶俐的学生赢惠玲。这个小女孩上学要背着弟弟一起去,一边学习一边看管弟弟,但她学什么会什么,尤其是舞蹈跳得一级棒。周之浩送给她两本书和一些文具,多次和惠玲远在重庆打工的父亲通电话,夸赞小女孩的出色表现,希望他能更重视女儿的教育,好好培养这个女娃。小女孩后来被爸爸带去重庆上学,成绩一直很优秀。几年来,小惠玲每到逢年过节,总会通过微信向“周老师”发来问候和祝福,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小周内心像喝了蜂蜜一样甜。他感觉自己多了一份亲人的牵挂。 但最让周之浩激动不已的是山村教育的良性循环。 曾经的“乡状元”杨先锐师范毕业后,毅然回到自己小时候就读的平天小学任教,很快他的学生就陆续有人考入上海海洋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山村里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起来了。 曾经和周之浩一起到黄岗村小学支教的裘海璇老师,她当年带教过的侗族学生芳世魁,今年还考上了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再一次团聚竟然是在杭州的校园,裘老师和她的爱人都是这所学院的老师。 杭州的一批优秀教师,也被选派到黔东南的各个学校,把杭州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贵州大山里。 如今,周之浩曾经去过的山村,大多数连通了高铁和快递,当地人对教育的认知也逐渐在改变。 他和支教队友们一起,以自己的微小力量,推动贵州山区教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之浩为此无比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