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与名城结缘六十余载,与杭报结缘六十余载,时代跌宕起伏,而这份情谊,情比金坚。 前些时日,杭报举办了一场庆祝创刊65周年书画雅集,现年84岁的浙大教授、著名书画家杜高杰带来了他珍藏数十年的几份报纸,并即席赋诗一首致贺:“钱塘建社六五年,勇立潮头任在肩。润物无声施好雨,启人有道入心田。畅通信息资源富,强力赋能智慧尖。不负名城得赞誉,传媒领域喜居先。” 1954年,18岁的杜高杰从贵阳师范学院毕业分配至浙江大学任教。从1958年起,他就陆续在杭报上发表诗词、版画、农村组画及其他书画作品。那些年,让杜高杰记忆最深刻的是,1963年杭报国庆专版,上面还刊登了他的一首浪淘沙词,与潘天寿先生的一幅国画“敬献菊酒,以颂万寿”以及诸乐三先生的一件篆刻作品,一起共祝新中国14周年华诞。这几份载有杜高杰诗画作品的杭报,他已藏六十多年。那个年代,在杭报上发表作品殊为不易;而如今,光是今年,邀约杜高杰出个人作品专辑和高校教学范本的出版社就有十家之多,可谓应接不暇。 近些年来,杭报开设有艺术典藏周刊,杜高杰的书画作品亦多有刊发。杜高杰认为,媒体应做到真实、敏捷、鲜明,富有意趣,引人入胜。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悠久的历史,有别样精彩的故事,因而杭报大有可为,深信杭报必将按新时代的要求,质量更优、面貌更新,为杭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在杭报内部的报刊检索系统中输入“曹晓波”进行检索,显示页面多达15页,稿件总数为288件。第一条见报稿件的日期为2006年2月21日,最近见报的稿件日期为2020年8月7日。 曹晓波,杭州地方文化研究者,自由撰稿人,杭州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同时也是杭报西湖副刊名栏目“城纪”和“倾听”的主要作者。熟悉这两个栏目的读者都知道,就传统报纸而言,每一篇“城纪”或者“倾听”的文字容量是相当大的,均在6500字左右。曹晓波所采写的288篇稿件,几乎都是这样的“巨无霸”级别。 “城纪”老编辑林之曾说过,“城纪”有一群好作者,个个文字锦绣,写文章于他们并不难,难的是寻访,“这个过程很辛苦,那些称作‘历史’的东西,被时间厚厚覆盖,要把它们找出来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和坚持。”林之说,“写‘城纪’不是点对点的采访,一篇文章就是一片区域。” 将近15年的时间长河中,曹晓波以业余作者(即“通讯员”)的身份,共采写“城纪”120余篇,代表作有《十大城门》系列,《杭州往事》系列,《寻找元宝街1号主人始末》《浙江展览馆》等。 在采写《城东直街三条半》时曹晓波发现,在胡雪岩故居隔壁还有一座老房子,面积不亚于胡雪岩的芝园。门口竖着的石碑上说明,这是四十年代一家茶叶行的老房子。曹晓波四处查访,终于找到房子主人朱智的后代,弄清了这座老宅的来龙去脉,并撰写了《寻找元宝街1号的主人》。这篇文章又引出了新的故事——专门研究清史的哈佛大学研究员孔祥吉看到曹晓波的文章后,特地寄来一篇他的研究文章《朱智与杭州六和塔》——原来,朱智是个对杭州有着很大贡献的人。他从京城退休回杭后,以个人的财力和能力,历时9年做了两件大事,即修复六和塔和钱塘江临江石塘。这实在是一个应该大大彰显但却有些被遗忘的人物。经过曹晓波的努力,这座院子终于得到了更好的修缮与保护,现在还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而作为“倾听”栏目的主要作者,曹晓波投入的心血也不亚于“城纪”,据统计,他总计为“倾听”采写稿件130余篇,代表作有《大三线》《一个日本女孩的萧山话情结》《我的知青兄弟姐妹》《寻找曾经的“台共”党人》等。曹晓波本人也非常感激杭报对于他们这样的业余作者的充分信任,“也是杭报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和知名度。”他说。 一份出色的报纸,总能吸引许多优秀的通讯员。杭州日报从创刊至今,涌现并培养出无数优秀的通讯员——以优秀来形容他们,是当之无愧。他们不仅有出色的文字能力,并且拥有一份别样情怀,不少人因此还成为城市文化进步的推动者。 杭州历史学会、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士丁云川,也是杭报西湖副刊的老作者和老通讯员。在他笔下,能看到这座城市几十年来的变迁,有的是好上加好,有的让人遗憾。他做得最多的,“就是挽救那些遗憾的发生,用行动,也用文字”。 谈起与杭报的渊源,丁云川用“极深”来形容—— 丁云川的家境非常殷实,祖父与父亲对杭州历史文化很为痴迷,家中古玩字画收藏颇丰。父亲有意要培养长子传承自己的衣钵,便从幼儿园开始,就将他送进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接受当时最好的教育。闲暇,还常常带着年幼的丁云川游览西湖,欣赏楹联,探访古迹。丁云川从小也是耳濡目染,文史启蒙早,对杭州的湖山格外有情感。 1969年起,丁云川开始担任杭报通讯员,系下城区报道组成员。 1993年3月,丁云川在杭报副刊发表了《我家拾来了“辟火碑”》,该文发表后,“辟火碑”入藏杭州碑林。后经碑林考证:该碑是我国古代唯一一块有关消防方面的古碑。 1993年12月,他在杭报下午版头条发表了《乱炸半山,情理难容》的报道,后得到相关市领导重视,迅即批示,停掉石矿,保护半山;而现今,半山已成国家森林公园。 1999年5月22日,丁云川在副刊发表了《同河不同水》的文章,呼吁加快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治理。市领导关注了解后立即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制订治理运河时间表,这也为后来运河申遗创造了条件。 2009年4月清明时节,杭报“城纪”版刊载了他的《南高峰下血园陵》的文章,引起了相关单位部门的重视,后于2013年重修了血园陵——北伐阵亡将士烈士墓。现其已被列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1月19日,他在副刊发表了《良渚寻杜甫履痕》的文章;2015年6月,杭州地铁根据该文,在地铁二号线相关位置设立了“杜甫站”,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杭州也留名了。 …… 可以这么说,作为杭报的资深通讯员,丁云川们的努力,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城市文化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