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在疫情一线,面对感染风险、高强度工作和患者死亡等,一线医护人员的压力可想而知。失眠、焦虑、悲伤、压抑等,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疫情影响人群分为四级,第一级人群包括“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目前,在湖北疫情一线奋战的浙江医疗队员(包括疾控)已达2000余人。他们可能会出现哪些身心不适?需要如何调节,保持持续战斗力? 睡得好不好?精神状态好不好? 两个简单问题看出“心情”好不好 2月14日,浙大二院171人医疗队驰援武汉,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ICU病房。 ICU收治的是都是危重病人,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让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增高,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增大。同时,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和高龄的危重患者死亡率较高,也会给医护人员带来巨大心理冲击。 “有些病人来的时候是清醒的,大家为了救他,倾注了心血。然而,等下一个班进去,病床上已经换了别的病人。病情急骤变化导致无法挽救,对医护人员心理打击是很大的。他们会想,是不是我没有发现得更早、做得更好?哪些治疗措施可以做得更快?医护人员可能会产生自责和挫败感。”浙大二院精神科主任林铮曾参与过2003年SARS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的心理干预工作,目前又驰援武汉疫情一线。 林主任要求医护人员要“健康日报”,只报两个问题—— 睡眠状态(值班除外),有4个选项(单选):正常、入睡困难、早醒、其他; 自我感觉精神状态如何,有4个选项(单选):正常、一般但不影响工作、可能会影响工作、可能会严重影响工作。 “通过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把急性应激反应者识别出来,及时给予线上心理咨询。必要时,线下面晤,可以做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松弛治疗。同时,我会通过音频视频资料,引导队友们练习正念治疗、VR辅助催眠治疗等。”他说。 紧张、焦虑、悲伤、压抑、倦怠等 心理和生理问题有分阶段演变过程 “刚到武汉时,约有25%的人反馈‘睡不好’,3天后比例降下来了。”林主任说,目前队员们的精神状态都蛮好,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当然,也有个别护士出现过“身体不适”,长时间穿着防护装备,感到胸闷、想吐。护士长安排她休息一下,让其他人顶上去。她感到很自责,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用,内疚、沮丧。于是,来找林主任聊。 林主任耐心倾听,让她讲出来、哭出来。最后疏导她:“在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前,每个人都有情绪反应和身体反应,这并不代表你脆弱;无法改变的现实,不是你不努力;有机会去补救的,就抓住最后的机会。” “我们从心理上守护好战友,快速缓解心理、生理反应,不影响战斗力。”这段时间,林铮调查了一部分武汉疫情一线医务人员(不仅是浙二医疗队),分析了一些存在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害怕被感染、担心防护不到位、操作风险高等导致紧张、焦虑。 穿全套防护服工作易疲劳,压迫面部皮肤红肿破溃而疼痛。 倒班影响睡眠,生物钟紊乱。 面对危重症、重症病人的痛苦不堪、骤然恶化、难于挽救,产生心理创伤。 家人分离、隔离居住,产生孤独感、压抑感。 原本存在性格基础,在抗疫战场诱发焦虑症状、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疑病症状、轻度抑郁状态等。 躯体疾病急发、战友生病减员等影响情绪和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