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杭州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正式通车,它的最南端的起点站闸口站,就位于现在的白塔公园里。
1945年,抗战结束,我的父亲那时年仅8岁,第一次来到杭州。他在闸口火车站一带看到了许多穿着白衬衫的日本俘虏,被稻草绳拦成一圈,安静地等待着火车把他们带走。这个代表着中国近代最重要历史的一幕,连同闸口火车站,深深地印在少年父亲的脑海中,至今难忘。 1964年,父亲成为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桐庐县分水江畔的小山村。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的杭州知青告别家乡父老去农村插队落户,其中北上的知青大多从这白塔岭下的闸口火车站出发。
1969年,分水江爆发了特大洪灾。父亲在洪水中英勇救人,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英雄,在杭州知青史中留下了光荣的一笔。 2018年,闸口火车站遗址上建成了杭州铁路博物馆和知青纪念馆。一个多世纪的杭州铁路发展史和半个世纪前的知青运动史在美丽的白塔公园里有了一个神秘的交集,也似乎在召唤着父亲前去追寻儿时和青年的记忆。
2019年,我和父亲带着家人来到了春色满园的白塔公园。园里繁花似锦,游人如织,我们并无太多的心情去欣赏公园景色,直接来到铁路博物馆和知青纪念馆。整个馆由上下两层组成,在二层的知青纪念馆里的一个转角处,我们看到了“知青英雄”的展板,上面记载了父亲当年在洪水中救人的事迹。 “1969年7月5日,在桐庐县九岭公社插队落户的许多杭州知青在特大洪水中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抢救他人和集体财产,成为抗洪抢险英雄人物。杭州知青蒋汉昭冒着生命危险,撑着木筏在惊涛骇浪中救回老人、小孩20多人,被当地群众视为救命恩人和英雄。” 历史上的某一天,也许是惊心动魄的一天,也许是一场战争的结束,也许是一场运动的开始。当它出现在纪念馆的展板上的时候,仅仅是一段短短的文字。所以,从短短的文字中读懂历史,是我们这一辈人的责任。
--- 蒋农 我和丈夫蒋汉昭,都是1964年插队落户桐庐的杭州知识青年。开始落户到九岭公社大联大队,后调到浪石大队瑶母生产队,即现在的旅游景点——浪石金滩。
那里地处分水江畔,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但是在1969年的夏天,一场特大的洪水给我们的村庄带来了灭顶之灾。据《桐庐县志》记载:“7月5日,分水江特大洪水。洪峰时,水位39.58米,流量10100立方米/每秒。冲毁村庄115个、房屋21000余间、田地2万余亩;1300余人被洪水卷入江中,淹死454人;电力、广播线路和邮电通讯、农田水利等设施,遭严重破坏。”我们亲历了这场洪水,九岭公社的知识青年在洪水中经受了考验。 7月5日那天下午,九岭公社正在召开知识青年大会,颁发《毛泽东选集》,我和蒋汉昭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二时许有人来通报说涨大水了!于是马上宣布散会。我们怀揣《毛泽东选集》,急忙奔出会场。走到公路上,水已没到膝盖,而且在很快上涨。到家有10里路,怎么办?蒋汉昭说:往山上走。于是,我们村的知识青年就跟着他爬上路边的山坡,抄着山间小道往浪石方向赶。一路上,我们心里非常紧张,因为瑶母村位于分水江转折处,很容易受到大水的直接冲击。水会进村庄吗?村里有没有危险?翻过一个个山头,终于爬到了瑶母村的山岗。往下一看,我彻底惊呆了:瑶母村几乎没有了!分水江成了一片汪洋,我们所站的山岗已成了江岸。只见汹涌的浪涛滚滚而来,仅剩的几间房屋只有屋脊露出水面,摇摇欲坠…… 突然,我们隐约听到江面远处传来阵阵呼救声,岸上的人们也在呼天哭地的喊叫。这时,蒋汉昭把手中的《毛泽东选集》往我怀里一塞,说:我去看看。就冲下山去救人了!我暗暗地捏了一把汗,尽管他生性勇为,下乡后也曾几次下池塘救过落水者,但眼前是惊涛骇浪,下水意味着生死搏斗,我真为他担心! 队里的船只已被洪水冲走,一下子找不到可用的工具,蒋汉昭和其他几人从江边捞了几根上游冲下的大杉木,用最快的速度扎了一个木筏。然后蒋汉昭跳了上去,队里又指派了一位曾当过船工的社员一起去。 两人撑着木筏离开了江岸,开始,木筏上系着一根绳子,由我们在岸边的人拉住,逐步放远。但随着绳子伸远,激浪冲击着绳子,带着木筏往下冲,很有可能造成木筏掀翻的危险。而且要到达救援点,绳子也不够长。蒋汉昭当机立断,放开了绳子,仅凭自身的力量撑着木筏向江心冲去。在这汹涌的浪涛中横冲江面,其危险可想而知。而这时蒋汉昭已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脑子里想的是,被困的群众都是无力自救的人,我一定要把他们救出来! 两人艰难地撑着木筏,借助江面上的可攀物,不断向前冲行。就这样,在激流和恶浪中撑了300余米,终于接近了目标——生产队仓库。这时水面已平屋顶,屋脊上骑着一行人,大多是老人、小孩。由于水浪太大,木筏无法靠拢,一次、二次、三次,经数次努力,总算靠拢了。蒋汉昭把屋顶上的人一个个接到木筏上,共有20余人。他尽量保持平静,人多心慌,不能在这节骨眼上再出岔子。他把人们在木筏上一一安顿好,为保安全,把最小的一个孩子绑在自己背上。当最后一人接下后,整个墙壁倒塌,屋顶随水浮起,打着转,被巨大的漩涡吞没,顷刻无影无踪。同时,木筏也受到这股浪潮的冲击,失去了控制,往下冲去。他们随波逐流,至下游约一里处,拼命把木筏往山边撑,终于安全靠岸。 在归途中,蒋汉昭发现水中还有两间房屋,水面已平窗户,窗口有人呼救。于是在救下第一批人后,他们又两次下水,从一间房屋窗户里救出婆媳两人,从另一间房屋窗户里救出母女两人。其中一间在人爬出窗户后房子就倒了。至此,除了在实施抢救前已被洪水冲走的一老一小外,全村人无其它人员伤亡。 我们居住的知青房因建在山上,未遭洪水袭击。知青们接纳了很多受灾户一起居住,把所有的粮食拿出来大家吃,把衣服分给大家穿。 事后村里人都夸我们,特别是把蒋汉昭当作救命恩人,当作英雄,因为他是自告奋勇、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后来,他的事迹被广为宣传,在《杭州日报》上刊登,在县革委会组织的抗洪英雄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中作为典型之一宣讲他的事迹,并被收入杭州市革委会编的《惊涛骇浪见红心——杭州地区抗洪斗争先进事迹选》。
在这场洪水中,九岭公社还有许多知识青年都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抢救他人,抢救集体财产,成为抗洪抢险的先进人物。 九岭公社双湖大队有140多人被洪水包围在一幢屋子里,在大联大队下乡落户的知识青年程智方、田志诚两位同志,拦住一只船前去抢救。在前进中,遇到急浪时,几次跳进急流保护船只,保护船老大。他们冲破重重险阻,往返4次,救出了所有被困人员。当人救出后,房子就塌倒了。 义合大队第七队杨永琪等9位青年,先帮助大队抢好电动机,后见四队一位妇女做产在床,水已进屋,其妹在哭,小杨他们就用木板救出了一家3人,不久房子就倒了。晚上八时左右,他们发现有人在呼救,一位知识青年奋不顾身跳进急流,救出了已被洪水冲走达50多里的落水者。 双湖一、二队陈克强等三位同志,见村庄已被浪涛包围,就设法扎了木筏,和几位社员一起,把围困在水中的二三十个妇女、老人、儿童救上筏,避开危险区,后再转到船上脱险。四队朱月林、叶在锋等见一位社员与一头猪在急浪中挣扎,就直冲过去,连人带猪都拉上岸。五队的章宗光,4日深夜到抽水机埠检查水位,5日两次冒险抢拆、转移电动机,晚上,见四、五、六队还有很多社员被水包围在屋顶上,就到外村要来一只船,与几个社员一起,救出6户,共20多人。六队的戴富荣,不识水性,他发现有一位老大娘还在家里,就冒险冲过急流,把她从水中背扶出来。 每当我回忆起当年抗洪救灾中的这些英雄事迹时,不禁心潮澎湃。我为我们九岭公社的这批知青好伙伴而自豪,这是杭州知青的骄傲。 蒋汉昭 1969年7月5日,是我们终身难忘的一天。
---朱芝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