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达集团连续6年营收超百亿元 在胜达,流传着一本企业文化手册,集中呈现了胜达集团创始人方吾校的治企名言。“胜是高山不化千年雪、达为源泉长流百条溪”、“碰到问题学愚公、内部管理学包公、外拓市场学济公”、“不盲目攀比,不过于张扬,不参与担保”……这些简练生动又朗朗上口的金句,被胜达全体员工奉为圭臬。 在改革开放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胜达,在过去35年中一直立足于包装行业,并将产业拓展至纸包装、浆纸、纺织、化工、钢构、房地产、石化贸易、金融投资等八大产业,多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连续6年营收超百亿元。这些战绩,都与胜达的企业文化分不开。尤其是“三不原则”,早已成为每个胜达人心中的一把尺、一杆秤。 用2000元、14把榔头起家 近6年营收超100亿元 “我们这一代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这句话,是胜达创业传奇的开端。 1978年,方吾校30岁。人们常说“三十而立”,他却只能苦笑一声,感叹“不知有何可立”。儿时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他至今心有余悸,哀鸿遍野,人们饿得狠了只能啃树皮、草皮勉强充饥,这种苦日子让他不敢再去回想。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我可能一辈子在家务农,一年到头靠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和家人。如今我办了厂子,赚了点票子,自己家里造起了房子,讨了个娘子,养了个儿子,在社会上也有了位置。”未加修饰的言辞背后,是不加掩饰的真挚。 “春雷一声百业兴,彩虹一条照天下”。1983年,以2000元起家,在萧山河上镇大桥乡政府南侧的七间平房里,14名乡民用14把榔头,用木板钉出了第一个包装木箱。手上很快被磨破了皮、磨出了泡,但没有人愿意停下手上的工作。从农田到工厂,大伙仿佛从日复一日、昏天黑地的劳作中看到了晨曦的微光。当年,工厂就赚下了35700元的利润。 “有社会必有包装,经济发展必用包装。”在方吾校看来,虽然包装行业的利润并不算高,但却是一个很稳的产业,适合长远发展。这个原本用来养家糊口、小打小闹的活计,“一不小心就搞大了”,成了他毕生的事业。 1986年,响应国家的封山育林政策,胜达从木制包装转型做纸包装。1992年,在南巡讲话的鼓舞下,胜达引进366万美元的外资,采购了一批进口设备,全面改造企业的纸包装生产线。这次引进外资的规模,当时在浙江省内创下纪录,也助力企业当年产销一举突破亿元大关。 近年来,胜达始终坚持走“以包强包、以纸兴纸、各业并举、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不断通过技术改造推进转型升级,打造智慧化工厂,车间人员缩减了,人均生产效率、设备利用率、库存周转率都明显提升了。目前,胜达已在全国各地布点生产,杭州、苏州、盐城、湖北、四川、山东、新疆多地设立10余个生产基地,连续6年营收超100亿元。今年是胜达成立35周年,方吾校希望到胜达建企50周年(2033年)时,能够在全国布点50个纸包装印刷工厂。 同时,胜达在“互联网+”方面的探索也走在同行的前面,三年前就与国内一流线上服务众包平台重庆猪八戒网强强联合,建立包装设计电子商务平台,从包装设计端为切入口,解决包装用户设计团队单一、设计成本高等问题,打造包装产业线上、线下全生态链。 |